春秋時期,原本就是各路諸侯互相討伐的一片亂象,但是好歹諸侯國之間還是講究一點禮數的,不會隨便將事情做得太絕。
然而隨著爭霸愈演愈烈,尊重最終還是要被野心超越,于是隨著三家分晉這一事件的發生,更加混亂的戰國終究還是來臨了。
天下人無不被三家分晉震驚,然而卻有人從這件事中看出了機會,并最終抓住了機會一躍而起名揚天下,這個人就是吳起。
然而在此之前,吳起可實實在在是一個被人們所不齒的人,人們說他「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甚至為他生兒育女的妻子都能被他為了謀求前途毫不留情地斬殺!
吳起早年的時候一心求官,但是散盡家財也沒有結果,因此被同鄉人恥笑 ,這讓他非常生氣,于是果斷提著劍就去將那些嘲笑他的三十幾個人全都殺了,之后畏罪潛逃到了魯國求學。
他的母親對兒子這樣的品行也非常無奈,勸他早日回家,但是吳起卻對母親發誓說:「我一天當不上國家重臣就一天不會回到衛國!」
來到魯國之后,吳起就找到了當時的大儒曾申求學儒術,然而就在他逐漸學有所成的時候,卻收到了遠在衛國的母親病故的消息。
盡管吳起非常傷心,但是他卻堅持自己離開衛國時對母親說過的誓言,并沒有回到衛國去為母親處理喪事。
老師曾申知道了這件事之后非常憤怒,因為儒家的基本道義之一就是孝敬尊長,而吳起身為儒家弟子,卻有著這樣不端正的品行,簡直不配求學孔門,于是就將吳起逐出了師門。
此后,吳起就得了個不孝的名聲,但是他并沒有在意,而是在被逐出孔門之后思慮良久,認為戰亂四起,還是通過打仗能夠最快晉升,于是便投去了兵家門下學習兵法,并對軍事造詣頗深。
當時魯元公聽說了吳起的才能之后想要任用他攻打齊國,然而卻因為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而感到猶豫,擔心吳起因為偏袒妻子而不盡全力。
吳起知道了這個顧慮之后,很快就在家室和前途中做出了決斷——他果斷將妻子殺死,然后帶著妻子的腦袋去見了魯元公,并表示了自己的對魯國的忠誠。
于是魯元公便放心任用了吳起作為將領,
最終在吳起的指揮下,魯國獲得了大勝,吳起的名聲也憑借這一戰逐漸為人所知,然而卻有魯國大臣嫉妒吳起被重用,于是就向魯元公進讒言,說吳起不值得任用。首先,他不孝和殺妻的名聲對于崇尚儒學的魯國來說非常難聽;其次,吳起的地位太高了會讓諸侯圖謀進攻魯國;最后,吳起是逃亡出衛國的,任用他會導致魯國和衛國之間離心。
魯元公果然聽信了臣子的讒言,他原本就因為吳起劣跡斑斑的事跡猜忌他,于是便趁這個機會賞賜了一番吳起,然后將他請離了朝堂,不給他官職。
吳起在魯國發展的志向碰了壁,于是果斷放棄了繼續在魯國虛度,轉而離開魯國前往其他國家尋找建功立業的機會。
這時候正是一個對各路諸侯來說嶄新的時代,
隨著曾經龐大的晉國被三路諸侯瓜分為韓、趙、魏三個國家并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戰國時代開始了。而這三個新的國家正處于起步階段,正是求賢若渴的階段,于是吳起就決定在這三個國家之中找到能讓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
當時魏國的第一位國君魏文侯相當賢明,于是最終吳起就決定并來到了魏國施展抱負成就大業。
魏文侯知道了吳起前來投靠的事之后就向臣子詢問吳起值不值得任用,大臣李悝對魏文侯說:「雖然吳起私德有虧,但是論用兵絕對是當世一等一的人物。」于是魏文侯便接納了吳起,并直接任命他為軍中大將。
而吳起也沒有讓魏文侯失望,在魏國與秦國軍隊作戰的時候,吳起竟率領魏軍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他不僅將秦軍打得節節敗退,甚至還擴張了大量國土,要知道當時秦國是諸侯國中實力相當強勁的一個國家,而吳起初戰就能大敗秦軍,可見他并不是徒有虛名,而是非常有本事的。
因此經過此役,吳起獲得了魏文侯的信任,從此更加被重用,大敗秦軍不久后又聽命率兵進攻中山國,經過三年苦戰,中山國最終被滅亡,魏國徹底占領了這片領土。
但是吳起并沒有因為自己的軍功沾沾自喜,而是在征戰的同時相當用心,他平時出征的時候完全沒有將軍的架子,而是跟著將魏軍戰士們同吃同住,一起過著辛苦的生活。
與此同時,吳起也在思考如何讓魏軍變得更強,于是便利用自己學到過的兵家知識結合魏軍的狀況,推出了一種叫做「武卒制」的新制度。
經過這種制度訓練出來的「魏武卒」個個都是能夠以一當十的精兵,他們不僅戰斗素質優秀,就連裝備也是最好的,簡單來說就是為魏國軍隊訓練出了一支「特種兵」,這在當時各國兵卒素質普遍一般的戰國初年簡直是神兵一樣的存在。
并且經過了吳起對軍事的改革之后,魏國民間也逐漸興起了好武之風,因為被選上了「魏武卒」之后就能得到相當優越的待遇,還能有更好的途徑晉升。
于是在之后的數場戰爭中,不管是應對韓趙聯軍還是卷土重來的秦軍,吳起都帶領魏軍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大捷,新興的魏國也逐漸因為強勁的軍事實力被其他國家忌憚。
然而吳起為魏國立下了這麼大的功勞,最終還是因為功勞太高受到了猜忌,魏文侯去世之后,魏武侯繼位,他聽信了大臣對吳起的構陷,于是逐漸開始猜忌并不再重用吳起。
吳起知道自己在魏國的時間也到頭了,于是毫不留戀,主動請辭,轉而前往了楚國尋求機遇。
當時的楚王是楚悼王,楚國連年受到秦國的騷擾,相當憋屈,因此
他聽說了吳起來到楚國之后非常高興,果斷給了吳起高官厚祿,深深地信任吳起能夠通過改革讓楚國也強大起來。于是吳起成為了楚國的令尹之后便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不僅在軍事上,他還借鑒了曾經在魏國時見到的李悝變法經驗,在政治上進行了改革,使楚國的面貌煥然一新,軍隊實力也空前高漲。
在這樣的狀況下,吳起便開始引領楚國開疆拓土,不僅向南與百越人戰斗獲得了勝利,開拓了大量國土,還向北與趙國聯合進攻魏國并取得了巨大勝利。
楚國越來越強盛,然而在背后卻隱藏著非常大的風險,那就是在變法中利益受損的楚國舊貴族對吳起的憎恨,在楚悼王在世的時候,吳起還有楚悼王的庇護,但是一旦楚悼王去世,舊貴族便要和吳起算賬了。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吳起進宮為楚悼王治喪,然而守在王宮里的正是那些早已架好弓箭準備射殺武器的舊貴族們。
吳起在混戰中受了傷,但是為了保護楚國的變法成果,他急中生智,撲到了楚悼王的遺體上,讓箭插在了楚悼王的遺體上,緊接著自己也被射死。
楚國的法律規定「攻擊楚王遺體的人都要被誅滅三族」,于是在這場混亂之后,那些參加了的貴族們有七十多家被滅族,反對變法的最大實力基本被消滅。
然而可惜的是,新王繼位之后并沒有保留吳起的變法,還下令將主持變法的吳起的尸身處以車裂之刑來以儆效尤。
后世很多人都認為吳起最終的結局就是他不孝母親、殺害妻子以及那些不忠不孝、不仁不義行為的報應,他活該。
誠然,吳起薄情寡義,私德絕對算不上好,但是如果綜合來看的話,吳起仍舊是戰國初期非常偉大的軍事家和變法家,他的軍事和變法經驗為後來各國掀起改革熱潮提供了經驗,也為封建的制度進一步發展有著極大貢獻。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