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清宮劇中經常聽到過「慎刑司」這個詞,其實這個地方就是對犯事的太監宮女進行處罰、處決的地方。這些電視劇中所展現出來的刑罰并不是為了表演效果,這在歷朝歷代中是真實存在的。而且這些刑罰不是一般人能夠忍受的,還有很多刑罰是極其殘忍。今天,我們就通過下面這組照片看看清末那些五花八門的刑罰。這張照片里就是清朝末期的「打板子」。
照片中一個戴著枷鎖跪在地上的犯人在枷鎖上貼著兩張封條上面寫著「上海縣正堂封」。枷鎖主要是枷和鎖構成,是舊時拘系犯人的兩種刑具。枷是指木枷,鎖就是鐵索。畫面中的這位犯人跪在地上,仔細看他的表情,瞪著雙眼,張著嘴巴,一臉驚恐,不知道他看到了什麼,或許是看到其他犯人正在受刑。
這張照片是清朝末期被抓的蒙古犯人,在照片里中間一名年輕犯人的脖子上戴了一根非常粗重的鐵鏈子,這條鏈子看起來就有幾十斤重。如果一直掛在脖子上,別說走路了,就算是站著都得時不時停下歇會兒,這樣就可以有效防止犯人逃跑了。
照片中是被綁在木架上的犯人們。這是 E.H.Wilson在1899年-1910年期間拍下的,畫面中的犯人們都被牢牢的固定在木架上,這些犯人都是即將被押到死刑現場的。這種情景在許多影視劇中也都有出現過。
照片中一名赤裸上身的犯人即將被處以絞刑。絞刑,實際上分成縊死和勒死兩種。縊死,俗稱吊死,是指以繩索將人的脖子吊在半空而死亡的方法。勒死,是指以繩索勒住人的脖子而使之死亡的方法。絞刑的類別主要有三種,照片中是其中一種。這種就是將活套套住犯人,把繩子穿過滑輪或滑槽,然后使勁拉繩將犯人從地面吊起。
照片中是站籠中的犯人們。「站籠」就是讓犯人站在籠子里。大家不要認為站在籠子里很輕松,其實在古代這是一項極其殘忍的刑罰。犯人們被關在籠子里,將其頭卡在兩個木棍之間,雙腿懸空,只有腳尖可以觸及到底,一般人們會在這些犯人的腳下放置幾塊木板,然后將其在太陽下曝曬,有些犯人很快就支撐不住了。有些為了讓犯人們死得更快,有時會在籠子四周裝有鐵釘,或者事先將犯人腳下的板子抽出,這是一種極其殘忍的刑罰。
照片中是古田教案中即將被處以斬首的犯人們。斬首,原理是割斷脖子,也就是說將頭和軀干分離。這種極刑并不是要造成受刑人肢體殘缺,而是因為被截去部分相當重要,能導致立即死亡。縱觀各種極刑的多樣性和殘酷性,斬首刑一直被認為是一種「簡單」的死刑。
照片中是帶著枷鎖被流放的犯人。流放是將罪犯放逐到邊遠地區進行懲罰的一種刑罰。它的主要功能是通過將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遠離鄉土的地方,以對案犯進行懲治。流放之刑的起源雖然很早,然而遠古以來多是零星出現,到秦漢時代才逐漸形成體制。
隋唐之際,以徒流刑為中心的笞、杖、徒、流、死五刑制正式確立。自此,流放之刑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在中國刑罰史上,并一直影響到清末。照片中是清朝末期蒙古地區的墪鎖刑。這種刑罰具體做法是,在一個木箱子里面,用木板把女犯人卡在里面,再在箱子的側面留出一個洞來卡住他的頭和手臂。這樣一來,犯人在箱子里基本上不能動彈,只能吃飯,就連上廁所也要在箱子里面進行,確實又是一種很折磨人的刑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