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由于皇帝掌握著至高無上的權力。
國家發展的好壞,百姓能否安居樂業,過上安定富足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遇到一個盛世明君。
如果不幸遇到一個糊涂昏庸的皇帝,那百姓恐怕就沒有好日子過了。
歷朝歷代,王朝滅亡的原因大多都是出了一些昏暈無能之主。
可到了清朝民間卻有這樣一句話,說「清朝無昏君」。
的確,由于大清和大明的中央集權制度不同,軍政大權全部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因此清朝的皇帝都必須特別勤奮,不能像明朝皇帝那樣幾十年不上朝,以培養出各種各樣奇怪的興趣愛好。
在清朝的這十二個皇帝中,前期的幾位皇帝還算英明因此百姓生活尚可。
可到了后面,雖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昏君」,但庸碌之主卻是不少。
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在位期間,西方列強拉開了侵略中國的序幕。
正是由于他的幾個關鍵決策失誤,直接導致整個國家急劇的衰敗,并最終走向滅亡。
總體來說,道光雖然能力不足,在私德上還是做得比較好的。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他都是一個很摳門的形象。他到底節儉到什麼樣的地步呢?
據記載,他的衣服上都打上了很多的補丁,但是他還在穿,在吃飯的時候,甚至連雞蛋都不舍得吃。
這給人的印象哪里是一個皇帝呀,明明就是一位貧困的百姓。但他的缺點在于喜怒無常,太過感情用事。也正因此,犯下了許多過失。
道光皇帝是嘉慶皇帝的嫡長子,他能最終順利繼承皇位,與他的養母孝和睿皇后有很大的關系。
孝和睿皇后是嘉慶皇帝的第二任皇后,穩做后宮之主50余年。
由于道光皇帝旻寧的生母孝淑睿皇后去世較早,從小旻寧就是由孝和睿皇后撫養長大的。
然而奕緯出生之后的二十多年,道光皇帝的兩個兒子奕綱、奕繼竟然相繼去世。
已經49歲的道光皇帝發現,奕緯可能會成為皇位唯一可能的繼承人,此時的他后悔莫及,連忙開始了對奕緯亡羊補牢式的教育。
可是結果卻適得其反。
奕緯在老師授課時,竟說以后登基先殺了老師,這位老師慌亂之下向道光求助。
惱羞成怒的道光恨鐵不成鋼,不但嚴厲訓斥了兒子,還踹了他幾腳,然而幾天后,這位糊涂皇帝就后悔莫及,抱頭痛哭。
原來他生氣的踹那幾腳,竟然傷到了皇長子奕緯的命根,沒多久兒子就一命嗚呼了。
已經49歲的皇帝抱著長子的尸體大哭,他的心中有著太多的后悔。
不幸中的萬幸是,上天還給了道光第二次機會。也可能是大清氣數未盡。
奕緯死后不久,道光又連續生下了皇子奕詝和奕訢,也就是後來的咸豐皇帝和恭親王,道光總算沒有絕了后。
對這兩個兒子,道光一直嚴加教導,按照皇位繼承人的標準來培養二人。
奕詝因為自幼身體欠佳,為人老實守舊,才能平庸,但是比較仁厚,在他的老師的教導下,表現給道光的是一個心憂天下的仁慈之人。
而奕訢才干出眾,而且能文能武,最重要的是身體很好。
其實在道光時期,國家已經內憂外患,在這個時期,應該選擇一個才干出眾,能夠力挽狂瀾的英才之主,而不是一個貌似仁慈的懦弱之君。
但是昏聵的道光最終還是選擇了貌似仁慈的皇子奕詝繼位,也就是後來的咸豐皇帝。
這個決定可以說直接導致了後來清朝的滅亡。
因為咸豐皇帝體弱多病,給了他的后妃慈禧專權的機會,而這個慈禧正是清王朝直接的掘墓人。
因此,縱觀道光為政的一生,雖然厲行節儉,私德也不錯,甚至在國內整頓過吏治,平定了一些起義。
可是在一些大政方針上,因為性格矛盾,導致搖擺不定,尤其在繼承人問題上,先后犯錯兩次,導致了皇長子的悲劇。
更錯誤的是選擇了體弱多病,貌似仁慈的平庸之君咸豐,為大清的滅亡埋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