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被稱為黃金家族,擁有對蒙古各部落的統治權,即便是北元消失后,他們也一直幻想著有朝一日東山再起,恢復祖宗霸業,尤其是第35任大汗林丹即位后,更是雄心勃勃,意圖卷土重來,但最后卻眾叛親離逃亡青海,壯志未酬,他的部落不久后也被滿清滅亡。
林丹即位的時候,屬下有13個蒙古部落,勢力不能說不強大。但最后這些部落先后都跟蒙古的敵人滿清結盟,對林丹反戈一擊,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一、擅自改教,
傷了大伙的心。
黃教來自藏傳佛教,是16世紀末,17世紀初蒙古的國教,也叫格魯教,黃教創始人色龍生根翁述被稱為第十代生根活佛,也被尊稱為蒙古的國師,因此黃教在蒙古深入人心。
但在1617年,林丹卻不顧手下人民的反對,用行政命令強迫大家改信薩迦派的紅教。
林丹的這一行為讓大家對他產生了信任危機,也削弱了大汗的凝聚力,為日后各部落分離埋下伏筆。
二、沒有國策,被人當槍使。
一個偉大的領導人,一定是有遠見卓識,有自己的基本國策。這個國策一定是深謀遠慮,有既定方針的。
可是林丹作為大汗,沒有指定長久的戰略,只是鼠目寸光,貪圖蠅頭小利。
一個國家發動戰爭更要慎重,每一步都要深思熟慮、慎之又慎。
可是林丹打仗很輕率,用蒙古士兵的生命做賭注,被別人利用,給別人當槍使。
林丹跟后金開戰,不是出于國家長遠利益考慮,沒有既定的戰略目標,而是被大明的金錢誘惑,擅啟戰端。
1619年,林丹跟明朝達成協議,以每年40000兩白銀的代價幫助明朝守衛廣寧。
一個國家的軍隊沒有自己的長遠戰略目標,卻淪為另一個國家的雇傭軍,拿戰士的性命做交易,怎麼能發展壯大?怎麼不讓各部落寒心?
三、不是帥才,打仗草包一個。
自然界有個法則是強者為尊,即使林丹多行不義,大家不滿,但只要他打仗有一套,軍隊就有戰斗力,迫于威懾,大家即便是心口不服,行動上也會服從林丹。
可是林丹沒有軍事才能,跟后金軍隊交戰鮮有勝績,讓各部落的首領瞧不起,大家對他無法心服口服,根本不看好他,跟他混沒有前途,大家怎麼會押寶在林丹這里呢?
1621年,林丹汗令管理蒙古左翼三萬戶的大臣錫爾呼納克杜棱洪台吉率領內喀爾喀卓里克圖、達爾漢巴圖爾、巴哈達爾漢等2000騎兵前往沈陽,跟后金兵交戰,沒有占到任何便宜,還讓內喀爾喀五部送去萬頭牲畜,從努爾哈赤那里贖回了此前被扣留的使者宰賽。
1622年正月,廣寧告急,先后花了明朝數十萬兩白銀當保護傘的林丹,卻眼看廣寧失陷無能為力。林丹窩囊成這樣,怎麼有資格當老大呢?
四、性格多疑,攘外必先安內。
廣寧之戰后,林丹威信掃地,努爾哈赤對蒙古采取了分化瓦解的政策。
林丹面臨如此嚴峻的形勢,本來該以最大的誠意,寬廣的胸懷,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一致對外。同時加強軍隊管理,提高戰斗力,讓大家對自己恢復信心。
可是他卻鼠目寸光,急于想強力維護自己的統治,他義正辭嚴地說:南邊的大明就是一個皇帝,我們北邊的蒙古也要團結在我的周圍。"我當先處里,后處外。"
因此林丹小肚雞腸,抓住內喀爾喀與后金通婚、盟誓等事不放,斥責大臣錫爾呼納克杜棱洪台吉管束不力,最后竟然也懷疑他暗中與努爾哈赤已有聯系;并且打算先發制人,對錫爾呼納克杜棱洪台吉和其他各部采取必要的措施。
這種揚湯止沸的愚蠢做法,卻適得其反,等于是為淵驅魚為叢驅雀,逼得大家投向敵人的懷抱,壯大了努爾哈赤的隊伍。
除此之外,林丹性格暴躁也是他不能沒有凝聚力的一個主要原因。
蒙古封建主紛紛向后金控訴林丹汗的罪惡,其中一個寫道:"因這個罪惡的察哈爾汗性情暴躁,對眾人危害極大,即使是宗族至死至窮也絕不會歸附他的緣故就在這里。
因為林丹沒有軍事才能,缺乏戰略眼光,也沒有容人之量,把一手好牌打爛,把英勇好戰的同胞變成了自己的敵人,最后眾叛親離,踏上亡命天涯之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把自己逼上絕路的10萬大軍的主力,正是自己的蒙古兄弟。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