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夏朝開國之君,大禹一生留下了很多傳奇,但也留下了很多謎團,其中之一就是大禹來源之謎。
關于大禹來源,史書記載很多,「禹跡」遍布大江南北、黃河內外,可謂無處不大禹。但大禹是人不是神,不可能化身千萬,因此史書很多記載必然是錯的。
問題是,這些記載中哪個才是正確的?對此,如今考證還給不出一個確切的答案,但考古發現卻能排除「四川起源」的可能。
三星堆橫空出世后,經過多年考證,取得了一些重大發現,其中之一三星堆與夏朝存在密切聯系,而據此可以排除大禹起源的一種可能。
在大禹來源的文獻中,其中一個源于四川,即禹生石紐。
三國志記載 「禹生石紐,今之汶川郡是也」,揚雄蜀王本紀記載 「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也,生于石紐」,蜀本紀(作者譙周)、吳越春秋、水經注等很多著名文獻也都認為禹生石紐。
廣柔縣為汶川郡下轄,即如今的汶川縣所在,因此考證可知石紐大概在如今汶川縣一帶。
如今汶川縣為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下轄,該州一共有107處禹跡,以及眾多大禹文化活動。其中,每年六月初六,汶川縣綿虒鎮羌人都會舉辦一場「大禹華誕儀式活動」;當地羌族祭祀婚嫁時,都要跳禹步舞,以此紀念大禹等。也就是說,此地的確存在深厚的大禹文化傳統。
除此之外,四川綿陽市北川縣的禹里,被稱為「大禹故里」,不僅有相關禹跡,也有相關文獻記載。但綿陽北川靠近汶川(見下圖),兩者可以歸為一種起源。
總之,盡管中國很多地方都有「禹跡」,也有大禹來源的文獻記載,但在一片不大的區域內既有大量禹跡、又有眾多文獻記載、再有深厚的傳承至今的大禹文化,唯有汶川一帶。
問題在于:大禹源于四川,的確存在治水的理由,同時也該在四川建立夏朝,那麼大禹與夏朝的歷史,何以流傳到中原,被中原王朝記憶與尊崇?二里頭與三星堆考古破解這一謎團,揭開了背后的真相!
三星堆與二里頭必然存在聯系,相關考證文章汗牛充棟,本文在此不再多說,但問題是到底三星堆影響了二里頭,還是二里頭影響了三星堆?搞不清這個關系,歷史因果就會被倒置。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杜金鵬在《三星堆文化與二里頭文化的關系及相關問題》一文中指出:「三星堆文化中的盉、豆等陶器,璋(二里頭王權象征)、戈、圭等玉器,最初系從中原二里頭文化中傳來,是大體可信的」,傳入時間大約在商湯滅夏前后數十年。
三星堆遺址中的二里頭風格的文物,都是突然出現、且都晚于二里頭,因此可以確認二里頭影響了三星堆,即二里頭為源、三星堆為流。
更為重要的是,三星堆一期為距今約4500年—3600年,二期為距今約3600年—3300年,但在一二期之間,考古發現兩期存在明顯的差異,三星堆社會出現一次重大變革,且三星堆二期時出現了二里頭文化因素。
對于三星堆文化二期,上述學者杜金鵬指出:「在普通器物群中,仍然是以當地土著文化因素為主,但其禮器卻透露出濃厚的中原文化氣息。似乎中原文化在這里擁有相當高的統治地位。」
由于二里頭被普遍認為夏朝中晚期都城,而三星堆中出現二里頭文化的大致時間,又與商湯滅夏吻合,因此因果關系是商湯滅夏后,部分夏人逃到成都平原,與當地土著結合創造了三星堆二期文化。
又經過多年休養生息,以及尋找銅礦等冶煉青銅器等,故而才能創造出璀璨的三星堆三期青銅文明。
可見,四川大量「禹跡」的原因,就在于部分夏人西遷四川,帶去了大禹事跡,后人不明所以、倒果為因,將四川視為大禹起源之地。
同時,中原之外的其他「禹跡」與傳說,大概也是夏人遷到當地之后,帶去了大禹事跡,由此形成了各地皆有大禹傳說的現象。
其實,歷史上這種現象很常見,族群遷徙會將舊有地名、祖先傳說等帶過去,比如西方白帝少昊就是秦人西遷帶過去的。正因類似現象層出不窮,所以導致上古歷史難以理清,比如山東山西都有帝舜傳說,其中一個大概是后人遷徙導致的,但因果如何難以確證。
參考資料:《杜金鵬:三星堆文化與二里頭文化的關系及相關問題》等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