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時代下,權力只能掌握在國君手里。大夫、士都是國君的臣,國君是這個國家的卿、大夫、士以及庶民的君,所有臣妾們必須忠于君主,同時展現出個人心底那份最真實的尊重。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避免不了意見不同。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如果有了矛盾之處,雙方之間必須商討,切忌違背仁義和禮義。如果說不通,自己可以選擇辭官回家,不問政事。
這是一種比較極端的結果,還有另外一種就是臣妾強于君主。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必然會需要眾多的將軍。新的朝代建立后,在古代中央集權體制下,將領必然會受到君主的疑忌。
很多人認為他們分裂了君主的權力,只是因為這些人形成了軍隊中的派系,不管對于朝政還是當朝者而言,這都是不吉利的表現。用常人的話講,又名「功高震主」
,即實力蓋過君主。在中國歷史中就有一則真實的事情發生,將軍功高震主,隨后強入后宮想要娶皇后為妻。后者并沒有把他的話稟報給皇帝,反而問這位將軍:「能不能換成自己的女兒」?
這個名字喊起來真有點噘,但實力絕對不容置疑。他的父親是答失八都魯,在整個元朝都有著很強的威望。出身在這樣的家庭,個人必然會得到很好的鍛煉,畢竟「虎父無犬子」。
老百姓常講「槍打出頭鳥」,既然你的能力如此強悍,必然會遭到他人的嫉妒。旁觀者心善的話可能朝著你的方向努力,如果內心較惡必然會想辦法加害于你,甚至丟掉個人性命。
孛羅帖木兒的父親受到了元朝皇帝的不斷提攜,有人就在后面各種陷害。在打仗的過程中,隊伍里出現了一個叛徒,里外勾結下,答失八都魯最終被敵軍俘虜,沒過多久便被殺害。
殺害八都魯并不是本意,如果一直留著,必然會為自己招惹麻煩。因為敵方知道答失八都魯還有一個兒子,后者能力強于父親。父親去世后,朝廷讓他的兒子「接班」,繼續為元征戰。
元末起義中,威脅最大的應該就是郭子興率領的紅巾軍。后者一路北上直取大元都城,朝廷隨即派孛羅帖木兒阻攔。他沒有辜負朝廷的期望,最終將紅巾軍一舉殲滅,取得戰事勝利。
退一萬步去講,如果沒有孛羅帖木兒,整個大元已經滅亡。作為當朝者,誰不希望自己的朝代延續?皇帝隨即任命他為元朝大將軍,這在當時掌握著朝廷一半的兵權,權力不容小覷。
槍打出頭鳥,一些人在背后開始對他進行陷害。大元身處這樣的關鍵時刻,所有的東西不容有任何差錯,皇帝決定削掉孛羅帖木兒的兵權 。后者很心寒,因為他好心得不到好報。
前腳自己被削弱兵權,后腳太子就宣布造反,沒有人拿太子有任何辦法,皇上再次啟用了孛羅帖木兒。在皇帝的苦苦哀求下,他決定再次帶隊出征,但前提是絕不能再次干同樣的事。
皇帝沒有遲疑,答應了孛羅帖木兒的請求,茍活于世又何嘗不是一個好辦法?對于孛羅帖木兒本人來講,這個國家名存實亡。自己有能力就守,沒能力就撤,皇帝并不能拿自己怎樣。
太子根本不是他的對手,皇帝也因為他的出現而得救。孛羅帖木兒名聲再次大震,他享受到了空前的待遇。即便小人再怎麼陷害,皇帝都不會對他有任何動作,畢竟朝廷是最重要的。
孛羅帖木兒開始徹底放空,整個大元都靠自己維系,好不容易茍來的安穩,又有什麼不敢做的事情?
他每天貪圖享樂,調戲后宮中的宮女和妃子們,絲毫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本以為這就是「放縱」的天花板,誰曾想過分之事還在后面。當時孛羅帖木兒強行闖入后宮,聲稱要娶皇后為妻。皇帝根本不甘吱聲,皇后又有什麼理由拒絕?因為關系到大元的存亡。
雙方在商議后,決定把自己的嫡女嫁給孛羅帖木兒。皇后次日下午對他說:「自己的女兒較為年輕,我認為更適合大將軍,換成她您看怎麼樣?」孛羅帖木兒罵罵咧咧地同意了她的請求。
皇帝專門派人看了良辰吉日,張羅了半個月,孛羅帖木兒根本沒有耐心,直接將她的女兒強行擄走。就算你內心不尊重我,表面上也要講究面子,你這樣我這個皇帝當的又有何意義?
經過朝廷大臣們的商議,皇帝最終派人對孛羅帖木兒進行暗殺,心腹大患終于被除掉,大元的滅亡正式被提上日程。公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奪政權建立韃靼,北元滅亡。
在溯古君看來,兵行詭道求勝而已,延之計可用甚明。不管處于哪個年代,人都不能太狂。一山更比一山高,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槍打出頭鳥,高調出頭,往往造成別人的笑柄。
識時務,懂大體,學會察言觀色,多一點低調,少一點炫耀,多一點謙虛,少一點傲嬌。孛羅帖木兒因為自己的狂妄最終付出了代價,這唯恐是自己都沒有想到過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