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末期,荊軻刺秦失敗之后,秦始皇就命令加快了對燕國的攻伐, 最終燕太子丹被燕王喜殺死以保燕國。
不過燕王喜沒有得逞,最終被秦軍俘虜,燕國被吞并。燕國滅亡之后,秦始皇就命令攻打魏國,魏國盡管憑借國都大梁城堅糧多堅持了一段時間,最終被王賁用水攻攻下,魏王假投降。
魏國被吞并但是又沒完全被吞并,因為還有一個封國存在,這就是安陵國。安陵國最終能夠保存下來,還是靠一個人的勇氣,這個人就是唐雎。
1.勸諫信陵君
當初長平之戰后趙國因為失信惹怒了秦王,秦王命令秦軍猛攻趙國邯鄲,趙國于是向盟友魏國等國求援。
魏王派遣晉鄙出兵之后,秦王對魏王進行了警告,魏王最終命魏軍停止不前。信陵君在侯嬴的建議下盜取了魏王兵符,并帶著朱亥前往魏軍營,殺死了晉鄙,帶著魏軍救援邯鄲,最終打敗了秦軍。
這次救援對趙國可謂是雪中送炭,所以趙孝成王對此很是感激,親自到郊外迎接他,信陵君自身也有些得意的感覺。
這時的唐雎就勸諫信陵君,我聽說,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也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掉的,也有不可以不忘掉的。
信陵君聞言就問道,這話如何理解呢?
唐雎就解釋道,別人憎恨我,我不能不知道;我憎恨別人,是不可以讓別人知道的;別人對我有恩的,我是不可以忘記的;我對別人有恩,是可以忘記的。
如今您救下邯鄲,對趙國可謂是救命之恩,現在趙王即將親自到郊外迎接您,希望您將自己救趙的事情忘記吧。
信陵君聽完之后明白了此言是什麼意思,于是告知唐雎自己一定會記住這番話。
2.秦始皇換地
魏國滅亡之后,秦始皇想要將魏國的土地全部都納于秦國的體系之中,于是就想拿下剩下的安陵國。
秦始皇就派人告訴安陵君,寡人想要也能夠其他地方五百里的土地與您交換安陵國,希望安陵君能夠答應。
安陵君不卑不亢,對使者言道,大王給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更換小的土地,這是好事;但是,我是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如今的封地,雖然他很小,但是我愿意始終守衛他,不敢用來交換。
秦始皇很不高興,于是就想動刀兵吞并安陵國,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
3.布衣之怒
唐雎面見秦始皇之后,秦始皇就質問唐雎,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換取安陵國,安陵君卻不愿意,這是為什麼呢?
如今秦國已經滅亡三晉之地,安陵君能夠僅憑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是因為我認為他是一個值得敬仰的人。
現在我用十倍的土地去換取,安陵君能夠得到更大的封地,但是他卻拒絕了我,是因為輕視我嗎?
唐雎趕忙道,當然不是大王認為的那樣,只是因為安陵君是從先王那里接受的封地,并承諾要保衛他。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安陵君也是不會交換的,更何況是五百里呢。
秦始皇沒有達到目的,于是就對唐雎喝聲道,您曾聽說過天子之怒嗎?唐雎回道,我從未曾聽說過。
秦始皇就告訴他道,天子一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也不甘示弱,問秦始皇道,大王可曾聽說過布衣之怒呢?
秦始皇嘲笑道,布衣之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光著腳,然后將頭往地上撞罷了。
唐雎接著說道,當然不是,這只是平庸無能之人的做法,不是有膽識的人的做法。從前曾有專諸殺吳王僚,彗星襲月;聶政刺殺韓傀,白虹貫日;要離刺殺慶忌,倉鷹擊于殿上。
這三個人都是有膽識的布衣,心里的憤怒還沒發泄出來的時候,上天就已經降下來征兆。
現在加上我的話,就是四個人了。
如果是有膽識的人發怒的話,就一定會使兩具尸體倒下,血濺五步,天下百姓都要為其哀悼,現在也正是如此。
說完唐雎就拔出寶劍想要上前與秦始皇同歸于盡,秦始皇看到這一幕就變了臉色。
秦始皇趕快向著唐雎跪著道歉道,先生請坐,不能到這個地步。我算是明白了,韓魏滅亡,而安陵國能夠憑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正是因為有先生您在啊。
4.結束
雖然故事看著是很爽,但是安陵國這個我覺得很可能是假的。其一就在于秦國能夠吞并三晉之地,又拿下燕國,區區五十里的安陵國,秦始皇又有何懼哉。
此外秦始皇既然像歷史描述的那麼暴力,又為何獨獨放過安陵國呢?還有就是經過荊軻刺秦事件后,秦始皇不再接見六國人士,更何況唐雎還帶著寶劍覲見。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