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瀘縣兆雅鎮村民張文才拆除老宅。土墻推倒后,地面竟出現一個洞口!張文才壯著膽子進入,卻看見了雕滿青龍白虎的石板,他驚奇地一抬頭,「媽呀」一聲叫出來:手電光柱下,一扇半掩的門后面鉆出一個女子的腦袋看著他!
張文才扭頭就跑,跌跌撞撞爬出洞口。安靜了大半天,張文才才納過悶來:應該是挖到古墓塌了,快叫考古隊來。得到消息后,瀘縣文物部門工作人員來到現場,進行進一步挖掘后,確定古墓高約2.5米、長約2.5米、寬約1.2米,從結構來看初步判定為南宋時期的古墓,墓室有大量的石刻雕塑,不僅有武士、侍女、婦人等古代人物生活形象,還有飛天、青龍、白虎等裝飾石刻,兩個墓室石刻總數八九十件。
此刻,讓張文才驚魂未定的「女人」也顯出了本來面貌。這原來是古墓中常見的「婦人啟門」圖,也叫半啟門、婦人掩門,這種題材據考最早是從漢代開始的,在宋金元時期最為流行,它一般最常出現在墓室、墓祠和石闕畫像當中,意在于表示門之后尚有庭院或房屋、廳堂,以及表示墓室至此并未到盡頭之意。看著嚇自己一跳的女人竟然是一塊石刻,張文才也笑了,覺得自己鬧了笑話怪不好意思。但就在現場氛圍趨于輕松時,考古隊卻發現了一個大問題。
古墓是仿宋朝木結構修建,墓門、武士、雕花等,都是宋朝人民真實生活的再現。墓穴兩邊構造幾乎完全一樣,初步確定為雙室夫妻墓。但其中的棺槨與尸骨竟然不翼而飛!這是怎麼回事?其實,這還要從瀘州驚艷全國的宋代古墓群說起。
瀘縣古稱瀘州,在漢代時便是經略西南的門戶。一特殊的地理位置,讓此地飽經戰火,漢蠻征戰,王朝爭奪,與戰爭并生的還有激烈的文化交融。北宋宋太祖即位后,主動放棄了云南等邊患尤重的地區,于是瀘州便成了防御鎮守的前線。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使得瀘州一度曾與成都并駕齊驅。在大量人口移居這里之后,瀘州的社會經濟也隨之騰飛。這些遷移而來的人口,多為屯駐軍士、政府官員、工役商隊以及他們數量龐大的家屬。經過世代居住,這里逐漸出現大量的家族墓葬群。瀘縣宋墓是2002年全國重大考古發現,是全國數量最多的一處宋墓群。主要為南宋中后期的官紳石室墓葬,在瀘縣現有的19個鎮都有分布,總數100座以上,其中福集青龍、喻寺、奇峰等地出土較多。這些數量眾多的古墓群呈現出了兩大特點。一是財寶少石刻多,這些墓穴往往沒有金銀財寶陪葬,而是用華麗麗的石刻在彰顯墓穴的規格。青龍白虎等靈獸;武士侍女等仆從;茶酒歌舞等場景;傢俱器皿等家飾;植物動物等吉物……這些精美的石刻不僅體現了墓主人的喜好、愿望,還記錄了當時的社會風貌,成為了生動的歷史記錄。而第二個特點就是一般無棺槨尸骨。這些墓地在當地有了統一的名字:「生基洞」。
生基洞說的就是在主人生前開始打造的墓穴,這些墓穴有時候只埋葬了墓主人的衣服或頭髮、指甲,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風水中的改運、升官、發財而用,一般情況下,就算墓主人去世,也不在此埋葬。當然,考古界還有另一個說法,那就是南宋偏安江南,後來因為戰亂等原因,中原人在此修剪的墓穴也因為人口流失、遷移等原因而廢棄了,所以沒有尸骨葬入。
如今,關于宋代古墓群的考古論證,仍有不少疑團沒有解開,但宋墓中的大量精美石刻,卻 構成了一幅生動的南宋生活浮世繪,為后世研究宋代的民俗服飾,傢俱建筑、音樂舞蹈和服飾等都提供了寶貴的物證,吸引人們不斷去了解這陰陽界中的宋代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以及喪葬習俗等。如今,兆雅鎮發現古墓的石刻已運到瀘縣博物館加以保護,等待著前來參觀的人們。對于瀘州宋代古墓群中的石刻多、尸骨少的疑團,您怎麼看呢?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