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要殺王平,王平一怒放火,使得徐晃狼狽而逃」一說出現在三國演義,而在三國歷史中,王平是隨曹操出征漢中,在被劉備擊敗后,王平直接投降于劉備。
王平是巴西宕渠人。宕渠,也就是後來張飛和張郃對戰的地點。在公元215年,迫于曹操勢大,巴西郡七夷王樸胡、賨邑侯杜濩等率眾來依附曹操。正是因為樸胡等人轉投曹操,使得漢中張魯的統治也受到了威脅。
在公元219年,曹魏名將夏侯淵被黃忠斬殺于定軍山,為了給夏侯淵報仇,也為了拿下漢中,曹操親率大軍來襲。聽聞曹操率軍來襲,剛拿下益州不久的劉備也十分著急。畢竟,益州雖然沃野千里,是高祖劉邦的龍興之地,但是因為蜀道難,其也有一定的封閉性。
在這樣的情況下,漢中作為益州的「咽喉之地」,劉備勢力就急需把漢中控制在手中。所以,劉備大軍和曹操大軍很快就打響了漢中之戰。
在北山之戰中,趙云和黃忠在前面吸引曹軍,劉封和孟達則從米倉山突襲北山。在措不及防之下,曹操在北山的糧草被劉封等人燒毀,前軍也被趙云殺敗。無奈之下,曹操只能退回南鄭。但是,對于失敗,曹操并不甘心。于是,曹操派遣徐晃等從斜谷小路出發,準備奪取漢水。
王平當時因為熟悉漢中地理,又精通當地的方言,就被曹操任命為徐晃的副將,以作向導。到達漢水之后,徐晃急忙令前軍渡水列陣,想以馬軍來破蜀軍。但是,熟悉漢中地理的王平卻不同意,他知道漢水雖然不湍急,但是大軍在漢水前列陣的話,如果被蜀軍擊破的話,那撤退時必將會自亂陣腳,對己方不利。
但可惜的是,徐晃不聽王平之言,認為大軍列于漢水前能夠背水為陣,置之死地而后生,很大程度上的激發士卒的斗氣。王平聽后還想勸,但徐晃卻不聽,直接下令搭起浮橋過河。不久,趙云和黃忠率蜀軍趕到漢水。
面對徐晃的搦戰,趙云和黃忠都選擇不出戰。所謂一而再,再而衰。看到蜀軍不應戰,徐晃等魏軍的氣勢逐漸低迷。就在徐晃準備回軍的時候,趙云和黃忠抓住戰機,直接對徐晃的大營發起沖鋒。面對趙云和黃忠的兩面夾擊,魏軍大敗,軍士被逼入漢水,徐晃死戰才得以逃脫。
徐晃回到后,就對王平一陣質問,認為王平沒有不率步軍相救,才導致他有此大敗。而對此,王平卻解釋說,若是他也率步軍前去馳援的話,那此處的營寨也會被蜀軍奪去,那曹操奇襲漢水的計劃就會泡湯了。
但可惜的是,正打了一場敗仗的徐晃,并不聽取王平的意見,反而是對王平進一步的排擠,把敗仗的罪魁禍首推給了王平。而且,在火冒三丈之下,徐晃更是想殺掉王平。
最后,因為左右的勸阻,徐晃才沒有殺掉王平。
但是,這個時候的王平,已經有了反意,想要投奔劉備。于是,在當天夜里,王平率領自己的本部軍在營中放起大火。徐晃白天已經被蜀軍打敗,所率的軍隊也損傷嚴重。夜里再受到王平的大火,徐晃自然是膽戰心驚,害怕趙云和黃忠趁著魏軍大亂的時候,突然來襲。在這樣的情況下,徐晃只能棄營而走。
王平渡漢水來投趙云后,被趙云引薦給劉備。劉備看其熟悉漢中地理,便升遷為牙門將。後來,王平深得諸葛亮的器重,跟隨諸葛亮南征孟獲,以及北伐曹魏,成為無當飛軍的統帥,升遷為鎮北大將軍,鎮守漢中,為蜀漢「平安三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