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祉,是康熙序齒第三子,但在九子奪嫡中,他屬于三爺黨,後來也成為了奪嫡失敗者。他在康熙朝就已經被晉封為親王爵位了,只可惜在雍正朝由于緣事被革去了親王。雍正朝去世后,按照郡王的規格來辦理。后世也就以多羅郡王遞減承襲爵位。
第二代:愛新覺羅弘璟(1703-1777年)雍正朝先封為奉恩鎮國公,後來晉封為固山貝子。活到了75歲,但是在雍正乾隆兩朝一直沒有在朝廷辦差,以閑散宗室終老。
第三代:愛新覺羅永珊(1746-1797年)乾隆朝,先授予三等侍衛,后遞減爵位承襲奉恩鎮國公,授予了散秩大臣。乾隆朝后期,開始擔任八旗軍務,曾任鑲藍旗蒙古副都統、鑲藍旗滿洲副都統、正藍旗護軍統領。于嘉慶朝去世,享年52歲。
第四代:愛新覺羅綿策(1780-1800年) 父親去世后,綿策18歲就承襲了爵位,遞減為奉恩輔國公。年僅21歲就去世了。
第五代:愛新覺羅奕果(1791-1870年)綿策21歲就去世,雖然已經成婚,但是沒有子嗣。因此,在族內找了奕果來作為綿策的嗣子,承襲了爵位,遞減為不入八分輔國公。嘉慶朝還被授予頭等侍衛,後來道光朝在該任上告退,去世的時候已經高齡八十歲了。
奕果膝下共有10子,其中長子載齡承襲了爵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後來,載齡在朝廷擔任的要職越來越多,甚至已經超過了封疆大吏和王公貴族。后官拜大學士。
載英為奕果的第六子,雖然沒有承襲爵位,也沒有考封爵位,但是在同治光緒兩朝也是備受重用,后官至太常寺卿。
載英出生于1825年,正處于道光年間。直到咸豐朝,30歲的載英才得以靠著長兄載齡在朝廷的地位,被授予了內務府的委署主事,官居六品。
委署主事是內務府的堂屬官,協助堂主事來處理相關的文字檔案。一般,這個崗位有兩名,主要是在七品筆帖式中產生。
不過,載英作為朝廷重臣載齡的弟弟,因此直接免去了前面的筆帖式職位,直接進去就是六品官職,起步要稍微好一點。
委署主事僅僅干了一年,就升任內務府堂主事了,官階為正六品。本來是一個部門主任的,現在已經升任了這個局的一把手了,地位自然要高一點了。
載英在內務府堂主事崗位上辦差得力,得到了吏部的優秀考績。
因此,轉眼間到了同治朝,此時開始加以重用。據記載,在同治朝13年的時間,一共連續六次升職或者調動。來看看:1.同治二年,授予宗人副理事官,官居正四品,在內務府堂主事任上三年表現優異,才能夠得以升為副理事官。要知道,這是連升四級的標準。
2.同治四年,兼任步軍統領門行走。九門提督是從一品官階,但是這個步軍統領門行走就不知道是什麼級別了,反正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衙門,關系到整個京城和皇帝后宮的安危。
3.同治五年,充當提調官。
4.同治六年,朝廷賞賜三品頂戴,然后享受三品的俸祿,去擔任四品的京堂官,應該說是重用,官階正三品。
5.同治八年,調任戶部,任銀庫郎中,官居正五品。這個崗位是掌管朝廷銀庫的鑰匙,地位尤為重要。
因此,朝廷在任用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在宗室成員中選擇,可見載英還是得到了朝廷的認可,有著出色的考績,也沒有過犯錯,更是宗室,自然被調任了。6.同治九年,授予內閣侍讀學士。載英在掌管銀庫任上比較出色,第二年直接升任為從四品內閣侍讀學士。
1.光緒元年,授予鴻臚寺卿,官居正四品。主要是負責朝廷舉辦的朝會、禮儀、宴請賓客等相關的事務。
2.光緒六年,調任通政使司副使,也位居正四品,
3.光緒六年十一月,調任光祿寺卿,升了一級,享受從三品待遇。主要對朝廷的宮殿門戶、宮廷供御等方面的事務進行管理。
4.光緒七年,升任為正三品太常寺卿,主要負責朝廷宗室祭祀的長官。可見,載英在宗室中的地位也有著大幅度的提高。
在太常寺卿的任上干了三年就去世了,享年60歲。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