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能夠聽到許多帝王經常自稱為朕,久而久之,一些喜歡開玩笑的人也會偶爾拿這個字代稱自己。
而人們不知道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這個字其實是普通人的代稱,直到秦始皇繼位才將這個字作為帝王獨有的稱呼。
在過往很長一段時間里,秦始皇一直被人們誤解成為一個暴虐殘忍的形象。
人們談及到他的時候,總是第一時間想到他調動天下徭役修建長城,以及他手段殘酷使得民不聊生等話題。
可是當我們正視歷史,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秦始皇,便能夠發現秦始皇的功績其實比我們想象的要更為偉大。
東周衰頹后,彼時各個諸侯國經過百年的發展,都隱隱想要超過周天子的桎梏,成為獨立的國家。
最能暴露這些諸侯國的野心的,便是他們「稱王」這一舉動,要知道,王這一代稱只能用于形容周天子。
可是當諸侯國實力愈發強盛,他們的「僭越之心」也就愈發旺盛。
齊、魏二國的君主在徐州相王,自此之后各個諸侯國都群起而效仿,可見若是再如此發展下去,周朝便會逐漸分裂為數個獨立的國家。
打破這一局面的便是當時還只是秦王的嬴政。
從小便作為燕國的質子,在親政后又被呂不韋把持朝中勢力,多年來的壓抑與周旋或許讓嬴政認識到了權力在手的重要性。
再加上秦國歷代先王攢下的堅實基業,這一切都鑄成了嬴政揮向六國的那把利刃,最后形成了我們如今所熟識的秦王掃六合的故事。
秦始皇的一統六國,并不僅僅是一位強者的野心,還更像是一種天下分久必合的歷史軌跡,它打破了諸侯國漸行漸遠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國家,為中華民族保持幾千年來的團結精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考慮秦始皇滅六國的行為,拋棄殘忍的戰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它在歷史上起到的重要作用,而這還僅僅是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開始。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將「王「改成「皇帝」。
在此之前,有所記載的夏商周三朝君主都自稱為王,可是當秦始皇自己成為這全天下唯一的「王」時,他卻認為自己的功績遠遠超過歷朝歷代的君主,所以他自稱為「皇帝」。
皇帝的稱呼要追溯到更久以前,甚至是一些傳說之中,在部落時期,人們經歷了炎黃之爭、蚩尤之戰,經歷了大禹治水,也經歷了數代首領的禪讓,而在那一段時期中,對百姓的發展做出過卓越貢獻的君主們,人們便將其尊稱為三皇五帝。
秦始皇自稱為皇帝,便是認為自己的功績可以歷史上的黃帝、炎帝、燧皇等人比肩甚至超過,所以他將「皇」、「帝」二字結合起來,用于彰顯自己的地位與權力。
而他則順理成章的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所以后世的人也尊稱他為秦始皇。
正如前文所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僅僅只是一個開始,他統一六國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稱霸天下的欲望,他更想讓這份基業千百年的流轉下去。
所以他開啟了「書同文」、「車同軌」、「度同制」、「改幣制」等全國內的改革,目的就是為了統一度量衡,不僅在國體上做到統一,更要在文化、經濟、民生等多個方面做到同步與一致,讓這個他所建立起來的大一統國家能夠穩定地發展下去。
而在軍事上,他最受人詬病的便是徭役民眾修建萬里長城,可是也正因這座萬里長城,中華民族才能抵御了虎視眈眈的匈奴,保護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與發展。
可以說,秦始皇雖然在某些方面有些暴虐不近人情,但他作為一個君主而言,所立下的功績也是鮮有人能匹敵的。
而這樣的君主,他心中的抱負定會在某些方面有所體現,他將皇帝的自稱從「寡人」「孤」改成了「朕」,便是出于此原因。
在此之前,君主的自稱皆是「寡人」和「孤」,出自于孤家寡人一詞,形容君主處在高位,無人匹敵十分孤獨。
而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后,居然自稱為「朕」,要知道,在當時「朕」這個字一般都用于普通民眾的自稱,所以乍一看秦始皇這個行為就十分讓人不能理解。
但是當我們把這個字拆開來看,我們就會發現這其中其實蘊含著秦始皇真正的抱負。
在先秦時期,「朕」這個字和現今的簡體寫法并不相同,并不是由「月」加上「關」,而是「舟」 加「灷」,所以拆開來看,這個字便可以視作為「舟上之火」。
火種一直都有著及特殊的含義,它象征著光明也象征著希望,而秦始皇自喻為「舟上之火」,便是將國家形容為舟,而自己則是象征著光明與希望的火種。
可見,秦始皇設立此自稱便也包含著他想要帶領國家前進、富足的愿望。
而朕這個稱呼,在秦二世而亡之后也得到了沿承,從漢朝到最后的封建王朝清朝,君主們一直都在用「朕」稱呼自己,只是自此之后,民間便不能再用「朕」當自稱,否則便是僭越君主,會受到懲罰。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