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祉是康熙序齒的皇三子,自幼善于文學書法和騎射,可以說在眾皇子當中也是較為突出的一位。康熙看到這個皇子對科學有著很好的挖掘潛力,還曾經親自去傳授他幾何學,為的就是讓他的科學才能會越來越突出。
後來,胤祉也參與到奪嫡之中,在康熙復立太子的時候,他還曾被晉封為和碩誠親王爵位。雍正帝即位后,先是被派往景陵擔任守陵大臣。后因緣事先被革爵,后又復立為親王爵。但是在怡親王胤祥的葬禮上表現的沒有傷感之意,再次被奪爵。雍正十年去世,按照郡王的規格來殯葬。那麼,后世子孫都按照多羅郡王的標準來降低承襲。來看一看誠郡王胤祉的世系:
康熙帝皇孫,胤祉第七子。
生母是胤祉的側福晉,外公是朝廷一位七品筆帖式。雍正五年,恩賜奉恩鎮國公;
雍正八年,晉封為固山貝子。
按理來說,弘璟是在雍正朝辦差得力,因此被晉封的爵位,因為晉封為鼓山貝子的時候,父親胤祉還沒有去世。
但是父親胤祉在兩年后去世,按照多羅郡王的規格來殯葬,可能與第七子弘璟是有關系的。畢竟兒子已經是固山貝子了,父親只能按照郡王來完成喪事了。因此,弘璟的爵位并不是承襲父親的,而是被四叔雍正所晉封的。
弘璟于乾隆四十二年去世,享年75歲。
永珊是弘璟的第三子,但是生母只是個庶母。他在乾隆年間,在諸多宗室成員中應該還算很不錯的一位。
乾隆三十三年,23歲的永珊被授予朝廷的三等侍衛,一直在宮里面當差。
乾隆四十二年,父親弘璟去世,按照慣例,永珊承襲爵位,遞減為奉恩鎮國公,當月還授予了散秩大臣。
乾隆五十六年開始,永珊擔任八旗都統職務。先后授予鑲藍旗蒙古副都統,官居正二品;調任鑲藍旗滿洲副都統,官居正二品;后授予正藍旗護軍統領。
嘉慶二年去世,年僅52歲。
綿策是永珊的第三子。
嘉慶二年,父親永珊去世,長兄和二哥都早年夭折,因此第三子的綿策承襲了爵位,遞減為奉恩輔國公。那麼,在當月還授予了散秩大臣。只可惜,他活到了21歲就英年早逝了。
綿策膝下沒有子嗣,因此胤祉第十子弘晃的孫子奕果奏準了朝廷后,過繼給族叔為嗣子,但是僅僅比族叔小11歲。只能說,為了能夠將爵位承襲下去。
嘉慶五年九月,過繼為嗣;
嘉慶六年正月,承襲嗣父的爵位,遞減為不入八分輔國公。
六年后,也就是嘉慶十二年,授予了頭等侍衛。
直到道光二十二年,一直是在侍衛的崗位上,并沒有得到晉升。但是這一年因病告退了侍衛崗位。後來,一直賦閑在家養病。
直到同治九年去世,高壽80歲。在康熙的直系子孫中,奕果已經算是高壽的子孫了。
提到載齡,應該說胤祉后人中在朝廷擔任職務最高的一位了,沒有人可比。
當父親奕果去世的時候,載齡承襲爵位都已經59歲了,不可能從年輕就在家等著承襲爵位,否則都難以溫飽。
因此,年輕的載齡參加了宗室成員的科舉考試,先中了道光十二年的文舉人,后中了道光二十一年的進士,此時的載齡才30歲,年輕有為。
1844年,授予檢討,主要是負責掌修國史,官居從七品,并且授予他庶吉士。
1848年,授予侍讀學士,后授予詹事府少詹事,又升任詹事府詹事。
1850年,授予禮部侍郎銜,後來充當文淵閣學士。
咸豐朝的載齡曾擔任欽點會試副總裁,可以說能夠盡收大量的門生學子了。后還擔任光祿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理藩院右侍郎、工部右侍郎右翼監督、正紅旗蒙古副都統、鑲紅旗滿洲副都統。
后官居陜西巡撫,兼任刑部右侍郎。咸豐五年至咸豐十二年,曾任戶部左侍郎、泰寧鎮總兵、內務府大臣、禮部右侍郎、刑部左侍郎、奉旨掌管光祿寺事務,還署理正藍旗漢軍副都統。
後來,在同治朝一直在一品官職上調來調去,擔任過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工部尚書、后還升任為體仁閣大學士。
光緒九年去世,享年72歲。
載齡膝下共生育二子,長子溥湛3歲夭折,次子5歲夭折,因此去世的時候膝下無子,讓族中的溥元過繼成為載齡的承嗣子,并承襲了爵位。
光緒九年,載齡以72歲的高齡去世,第二年,溥元承襲了爵位,依然是不入八分輔國公。
光緒二十二年,憑借著嗣父過去在朝廷的地位,還被授予了頭等侍衛,并且在大門上行走。
直到清朝滅亡,再也沒有擔任職務。后民國元年,溥元有資格將一部分王公府衙和地契作為私產來劃分。
本來承襲了不入八分輔國公,但是後來因罪被罷黜宗室,此后胤祉的世系到底結束。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