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起兵伐吳時,前期吊打吳軍,于是孫權被嚇破膽了,不僅把投降他的蜀軍將領遣返蜀漢,而且還表示愿意歸還荊州,主動求和請降。很明顯,劉備已經完成了戰略目標,不費吹灰之力的拿回了荊州,可劉備卻并沒有同意孫權的求和,反而質疑伐吳,這是怎麼回事呢?明明孫權已經主動求和了,為何劉備不答應呢?
劉備伐吳
劉備伐吳的起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孫權偷襲了荊州,斬殺了關羽,還拒不道歉。于是劉備不顧眾人勸阻,放棄了討伐曹魏這個最大的目標,轉而起兵伐吳,令天下震驚!
一開始的孫權,并不怎麼害怕劉備,畢竟東吳才剛剛擊敗關羽,占領荊州,實力正處于巔峰期。結果劉備所帶來的這支軍隊,非常厲害,他們才剛剛擊敗了曹魏陸軍,此時兵鋒更盛,吳軍在他們面前根本不堪一擊!于是
伐吳之戰前期,戰斗呈一面倒的形式,這可把孫權給嚇壞了,于是他立馬命人去找劉備求和!
原文:步騭奏曰:「蜀主所恨者,乃呂蒙、潘璋、馬忠、糜芳、傅士仁也。今此數人皆亡,獨有范疆、張達二人,現在東吳。何不擒此二人,并張飛首級,遣使送還,交與荊州,送歸夫人,上表求和,再會前情,共圖滅魏,則蜀兵自退矣。」權從其言。
說實話,就當時孫權所做出的表態來看,其實劉備不僅可以為關羽張飛報仇,而且還可以輕松拿回荊州。蜀漢在不進行大戰的情況下,可以重新恢復巔峰實力,這對劉備來說非常值得!可劉備最終的選擇,卻令所有人吃驚,他竟然拒絕了孫權的求和,執意要去滅吳,這是怎麼回事呢?為何劉備不見好就收,而是要撇開曹魏不管,執意滅吳?
劉備犯下了和關羽相同的錯
事實上,劉備之所以會拒絕孫權的求和,執意伐吳,主要是因為他犯下了和關羽相同的錯誤!
在出征東吳前期,劉備的戰略目標其實非常簡單,就是拿回荊州,替關羽張飛報仇,可當和吳軍交手下來后,劉備就飄了,因為吳軍在蜀軍面前,似乎不堪一擊!照這種情況下去,蜀漢還真有可能滅亡東吳!
不得不說,劉備是真的太驕傲了啊,僅僅打贏了前半場,就斷定東吳無人,這和關羽如出一轍啊!不談一旁虎視眈眈的曹魏,就說東吳內部,那也有不少的人才啊,劉備怎麼能夠忽視他們,妄圖一戰滅吳呢?
當年呂蒙偷襲荊州前,關羽就犯下了低估敵人的錯誤,以為東吳也就呂蒙稍微強一點,殊不知,整個偷襲東吳的計劃,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參與,而且還是
這個人完成了偷襲荊州這場戰事中最關鍵的一環,這便是陸遜。
強悍的陸遜,連呂蒙都自愧不如,結果在關羽眼中,陸遜不過一介儒生,根本不足為懼,殊不知,白衣渡江,出其不意拿下荊州的計謀,就是出自陸遜之手!
原文:關公喝曰:「此敵人訛言,以亂我軍心耳!東吳呂蒙病危,孺子陸遜代之,不足為慮!」
原文:澤曰:「昔日東吳大事,全任周郎;后魯子敬代之;子敬亡后,決于呂子明;今子明雖喪,現有陸伯言在荊州。此人名雖儒生,實有雄才,大略,以臣論之,不在周郎之下;前破關公,其謀皆出于伯言。
毫不夸張的說,如果沒有陸遜的參與,呂蒙根本不可能輕易拿下荊州,陸遜在荊州之戰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遺憾的是,劉備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和關羽犯下了相同的錯,認為東吳無人,覺得陸遜不過一介儒生不足畏懼
,竟然不見好就收,反而真的想滅亡東吳,最終釀成大禍!
事實上,后續的故事也證明了,陸遜確實是一個大才!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陸遜都不怎麼出名,但他是有真本事的,劉備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夷陵之戰,陸遜和劉備兩人對峙的大半年,最終以陸遜火燒夷陵,大敗蜀軍而告終,這便是陸遜能力的最好印證!
結語
孫權交還荊州,求和請降,為何劉備不答應,反而執意伐吳?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劉備被短暫的勝利沖昏了頭腦,犯下了和關羽相同的錯誤,低估了陸遜這員大才,最終反被吊打,夷陵一敗,蜀漢徹底失去逐鹿天下的希望!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演義)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