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武帝太康二年的一天夜里,汲郡盜墓者不準偷偷地潛入到了傳說中的魏襄王墓中。
經過一整夜的搜索,不準在魏襄王墓中收獲頗豐,不僅有各式各樣的珍奇異寶與青銅金器,還有數十車的竹簡書籍。
看著自己辛苦偷出來的珠寶和銅器,不準的心情極為高興,至于那數十車竹簡,則完全被他拋之腦后。
此時的他還不知道,在那十五車竹簡之中有一本千年的禁書,書中所記載的歷史與司馬遷著的《史記》竟截然不同,而這本書中也隱藏著秦始皇最大的秘密。
這本書就是,始皇帝焚書坑儒后,唯一留存至今的編年體通史——《竹書紀年》
(秦始皇焚書坑儒)
竹書紀年
不準盜墓成功后,便帶著財寶走了,而那數十車的竹簡書則留在了原地。
一天之后,魏襄王墓旁邊村子的村民發現了這些書籍,便將此事上報給了當地的官府,晉朝朝廷得知此事后,十分感興趣,于是派人將這些書籍盡數收集、整理起來。
經過整理,晉朝的史官驚喜地發現,這數十車竹簡上竟然是春秋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記載的一套史書。
由于它記載在竹簡之上,晉朝的史學家便給它起了個《竹書紀年》的名字。
根據晉朝史學家的統計,《竹書紀年》全書共13冊,其記載的歷史囊括夏、商、周、春秋戰國等不同時期的89位帝王,記載總長度達到了1847年之久!
(竹書紀年)
秦始皇統一天下后,便聽從李斯的建議,將除了《秦紀》之外的所有史書都付之一炬了,而《秦紀》所記載的歷史詳細程度遠不如這套竹簡書,當時的天下,唯一能夠與之相比較的史書僅有西漢司馬遷所記載的《史記》。
這也就意味著,這套被魏襄王帶入地下的史書,是秦統一六國之前唯一留存下來的史書典籍,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
更加令人震驚的是,當晉朝的史學家仔細地研讀了《竹書紀年》全書后,竟然驚奇地發現,這本書所記載的歷史與當時的史學權威著作《史記》有諸多的不同之處。
堯舜禹的「真面目」
在《竹書紀年》記載的歷史中,最令史學家們震驚的就是其中有關堯舜禹的歷史。
(堯舜禹)
在《史記》與其他的史書中,堯舜禹作為中華文明始祖的三位皇帝,都擁有著至高無上的品德。
比如,大禹的父親因為治水不力而被舜殺害,而在大禹對此不僅沒有絲毫的怨言,竟然還繼續執行著治水的任務。
在治水成功后,舜便將帝位傳給了大禹,大禹也欣然接受,并將舜看作是自己的先輩,讓世代祭拜他。
可在《竹書紀年》記錄的歷史中,舜是殺害了堯并奪了堯的天下,大禹的父親作為堯的臣子也被舜清算。
大禹在治水成功后,便利用自己治水時積攢的民心和部下起兵謀反最終又擊敗了舜才成為的皇帝,根本不是舜禪讓給大禹的,甚至說,大禹在奪得天下后,還將舜流放到了苦寒之地,任他自生自滅。
(大禹)
按照《竹書紀年》的說法,三皇之間的皇位交替并非賢者而居的禪讓制,而是一代接一代的謀反,這無疑是顛覆所有人參觀的!
而諸如此類的差異,在《竹書紀年》之中比比皆是,不僅是遙遠的三皇五帝時期,就連周朝的歷史都和《史記》有很大的不同。
周召共和
公元前841年,由于周厲王對周朝百姓的「高壓統治」,周朝爆發了一次「人民起義」。
根據記載,在周朝國度居住的周朝百姓紛紛手持農具和棍棒包圍了周朝的皇宮,嚇得周厲王帶著隨從和臣子一路逃到了今天山西霍州,并在13年后病死在霍州。
在周厲王逃跑之后,攻入周朝皇宮的百姓們讓當時的名臣召穆公將當朝太子找出來繼承國君之位,未果。
最終,在召穆公和周定公兩位大臣的游說之下,暴動的百姓們才平息怨氣紛紛離去,國人暴動一事才最終平息。
(周召共和)
俗話說,國不可一日無君,為了能夠穩固周朝的統治,周朝的諸多貴族與大臣們經過協商決定讓召穆公和周定公兩位大臣代理政事,國家大事由各方勢力組成議會共同商討,史稱「周召共和」。
以上,是《史記》對于這段歷史的記載,而《竹書紀年》所記載的歷史則有不同。
首先,在《竹書紀年》中,百姓們讓召穆公找出當朝太子并非為了讓他繼承皇位,而是為了殺了太子泄憤。
其次,在「周召共和」的時代中代天子管理天下的人也并非召穆公和周定公,而是一位名叫「共和伯」的人,是他聯合另外一個沒有姓名的人,以周天子的名號管控國家。
(周朝天下)
至于這位共和伯,歷史上根本沒有他的詳細記載,有關他的一切都是空白,但是在諸多的歷史中,這位共和伯也的確存在過。
甚至說,經過後來的歷史學家們的考證,《竹書紀年》中所記載的「周召共和」的歷史,才是真實的歷史,共和伯也的確是當時掌管天下的人,《竹書紀年》的真實性與權威性可見一斑。
但是,由于《竹書紀年》的原本與抄板早在宋朝之前便已經全部遺失了,如今流傳的版本是新中國成立后的諸多史學家根據各朝史料中找到的蛛絲馬跡所整理的《竹書紀年》。
因此,關于《竹書紀年》中所記載的歷史的真實性,已經很難去考察了,這段可能是真實的歷史也就此而徹底地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了。
(竹簡之書)
不過,拋開《竹書紀年》記載的歷史不談,這本書的存在就揭露了秦始皇的最大秘密。
始皇帝焚書之謎
作為中國歷史中第一個統一天下的皇帝,秦始皇的身上存在著太多的秘密。
尤其是他在統一天下后焚毀各國史書、收天下之兵、集全國之力建皇陵并用水銀封存起來等等行為,顯得是如此的奇怪。
當僥幸留存的《竹書紀年》出土后,一個恐怖的猜想浮出了水面:那就是,秦始皇想要用虛假的歷史蒙蔽世人,用崇高的道德重塑中國百姓的精神。
(秦始皇嬴政)
畢竟,在《竹書紀年》記載的歷史之中,中國先人是如此的血腥、如此的黑暗,倘若這樣的歷史被天下的民眾所知道,那秦朝的江山與贏家的帝位隨時可能成為別人的。
所以,秦始皇焚毀了天下各國記載的真實歷史,給三皇五帝認為添加了許多虛假的道德,將他們塑造成了圣人,用道德和禮法束縛民眾的反叛之心。
不過,由于《竹書紀年》的原本已經遺失,所以這個猜想也注定永遠是猜想。
(威震天下的秦始皇)
那段歷史是否真的如《竹書紀年》所說,單憑由文字構成的史書無法證實,更多地還是要期待未來的考古界是否能夠找到更多真實的文物和史料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