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閱漫長的華夏古代史,太監絕對是歷史舞台中極具分量的角色,很多人聽到「太監」一詞,便嗤之以鼻。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反應,是因為歷史上有太多太監作惡多端,留下了千古惡名。
秦朝的趙高、唐朝的高力士、李輔國、明朝的王振和魏忠賢,都用自己的手段,影響了執政者的判斷,從而造成了多起歷史慘案的發生。但是在我國五代十國的后唐,有一位名叫張居翰的太監,他冒著被砍頭的風險,故意錯讀了圣旨,在之后不僅沒有被皇上處罰,還拯救了上千人的性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自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國力迅速衰退,在政權崩塌后,華夏歷史正式跨入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大陸群雄割據,各個勢力都在想方設法提升自己的國力,吞并他國勢力。
當時的后唐和后蜀因為國家相鄰,后唐開國皇帝莊宗李存勖便有了帶兵攻打后蜀的想法。李存勖在唐朝末期擔任檢校司空的職位,并且隨著父親的死去,他襲得父親河東節度使的職位,成為了晉王。
唐朝政權崩塌后,他的力量并沒有因此削減多少,因此建立后唐,成為皇帝,成為五代十國期間實力不可小覷的國家。當時前蜀的帝王名曰王衍,是一個信任宦官,作風荒淫的皇帝,在他的領導下,前蜀朝堂紊亂,政治體系崩潰,國力是一天不如一天。
在得知了李存勖準備率強兵攻打自己的時候,他害怕極了,急忙組建三萬人的軍隊抵抗,卻在短短一月不到被擊潰。看著手底下的藩臣一個個投奔了后唐,他知道自己也需要做出改變了。
王衍讓手下將自己捆綁,并且帶著棺材,直接去到了后唐投降。李存勖一看,內心欣喜,沒想到這王衍竟如此沒有骨氣,隨后便命人火速接手前蜀的所有地盤和政治經濟工作。
按理來說,如此窩囊的王衍必然不會成為李存勖擔憂的目標,更何況他已經投降,可為何李存勖在之后卻鐵了心要殺了他呢?
要說這李存勖,在登上歷史舞台的前期,絕對是個英豪,唐末時期擁有崇高爵位,立國之后先滅后梁,再滅前蜀。可是在統治后期卻不斷犯錯。沉寂于美色之中,失去了治國之才,任用奸臣,喜殺戮,征重稅,后唐百姓苦不堪言。
正所謂壓迫會導致反抗,在貝州,受盡折磨的魏博戍卒為了生存發動嘩變,一方反抗,多方響應,
李存勖眼看勢頭不對,立馬組織軍隊,決定御駕親征,遭到群臣的反對,最終只能選擇讓李嗣源率兵抵抗。誰知李嗣源上了前線,僅僅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就遭遇了親軍叛變事件,每給敵軍造成麻煩不說,自己還被挾持了。不過他及時看清了國內的形勢,知道李存勖的政權在幾乎舉國反抗的局面下,必然無法生存,于是決定調轉槍頭,從被李存勖寄予厚望的守國將領,變成日后毀滅后唐勢力的一把利劍。
在得知李嗣源叛變后,李存勖知道,這一次自己是時候御駕親征了,但在這之前,他需要先解決后患。他將目標放在了王衍的身上,他怎麼說曾經是一個皇帝,雖能力不足,但國內如今流言蜚語甚多,舉國動蕩之下,他不希望有任何意外出現。
對比任何狀態下的活人,只有死人才是最老實的,為了防止自己親上前線后,王衍會出現任何復國的想法和行為,他決定,讓王衍以及他背后家族的所有人都變成一具尸體,只有死人才是最老實的!
李嗣源在整軍出兵前,下了一道圣旨「王衍一行,并宜殺戮」,眾所周知,古代宗族思想極為濃郁,在李嗣源的眼中,王衍一行人代表著王衍的家人、宗族脈絡中所有的人,甚至還有當年前蜀的子民,所涉及的人數高達上千人。
當圣旨傳到太監張居翰手中時,他內心大為震撼,如今國家內憂外患,處于生死存亡之際,皇上竟然還有心思在國內舉起屠刀,引血流之行。這封圣旨若是自己讀了出來,那上千條人命將會在轉瞬直接化為灰燼。
王衍一行人在曾經雖為敵人,但皇上曾經做出過承諾,給到封地,善待子民,在王衍一行人并未有造反之舉之時,怎麼可以背棄曾經的承諾?若是王衍一家人死了還好說,在前蜀存在的時候,王衍沉迷美色,任用家屬為高官,一個個眼中只有利益,貪圖享樂,毫無作為。
這都是國家管理層犯下的罪孽,他們死不足惜,可這些前蜀的百姓們,他們只想擁有一個太平盛世,只想在這亂世之中活命,他們又有什麼錯?
此時的張居翰內心百感交集,善良的本性讓他無法眼睜睜的看著百姓就因為這短短八個字死去。為此,他冒著殺頭的危險,決定錯讀圣旨,將「王衍一行,并宜殺戮」改為「王衍一家,并宜殺戮」。
隨后王衍一家被誅殺,得到了報應,前蜀的百姓們得以活命,那麼錯讀圣旨后的張居翰,他遭受到懲罰了嘛?
也許張居翰在錯讀圣旨之前便知道,李存勖這次出兵,軍心不齊,后防不穩,必然無法戰勝敵軍。李存勖出戰后不久,便如同之前的李嗣源一般遭到背叛,只不過作為后唐皇上的他,已經沒有后路了!
李存勖死后,明宗李亶舉兵進入洛陽,得知張居翰的舉動后對其感到欣賞,只不過張居翰當時年事已高,看慣了官場的爾虞我詐,他表示自己也累了,希望能夠告老還鄉,過幾年安生的日子。
雖然歷史上有諸多太監留有惡名,但并不是所有太監都因為身體的殘缺而出現變態的心理。張居翰的仁慈和勇敢讓上千百姓在亂世中活了下來,他的善舉也被記入史冊,被后人傳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