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詞中提到: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瓊瑤。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如果讓人們回頭去想想的話,人們可能都會用可惜這兩個字去形容。但是很多事情都需要人們往前看,過去即便再遺憾,都得揮別,不過歷史上也有很多遺憾的事情存在。
就比如說秦始皇時期,最讓歷史學家們感到遺憾的事情就是秦始皇當初如果要是讓扶蘇順利登上皇位的話,說不定秦朝的歷史會得到改變,胡亥和趙高的威嚴程度在秦二世時期或許會大打折扣。那麼,對于這一猜測其他的歷史學家有沒有給出過客觀的分析呢?其實司馬遷的分析值得大家了解一下。
秦始皇在我國,甚至在國際上的歷史尊重度都比較高。秦始皇出生于公元前259年,去世于公元前210年。現在人們一提到秦始皇,就會想到秦始皇統一了六國。
有人會覺得這已經是老生常談的歷史知識,但其實這一點就值得未來無數后人對秦始皇彎腰致敬了。大家可以看看國外歷史學家對秦始皇的評價,說歐洲就是缺了一個秦始皇,不然現在不可能會導致這麼多政權同時存在,也不可能導致歐洲版圖上出現了很多不友好的事情出現。而秦始皇的出現,讓中國歷史有了中原的概念。秦始皇之后的任何一個時代,不論是版圖擴充還是政治往來,都是站在統一中原的基礎上完成的事情。
也就是說,如果中國的歷史被比喻為一出舞台劇,那麼秦始皇最大的貢獻就是搭建了一個舞台。除了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了六國,秦始皇身上當然還有其他很多偉大的政治貢獻。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值得后人尊敬的皇帝,還是有一些遺憾。那就是秦朝也僅僅只有二世,在胡亥之后再無秦。
對于這一遺憾司馬遷也做了分析,甚至提出了客觀假設。首先,司馬遷評價扶蘇:為人仁。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扶蘇的品性非常正直,充滿了正能量,具有仁義特點。用現代人的思維來看,一個富有仁義道德的人是值得交朋友的。
但是在封建王朝制度下要參與政治,掌握一個國家的中央集權,僅僅只靠仁義道德真的足夠嗎?從扶蘇的下場中大家就可以猜出,僅僅只有仁義是完全不夠的。司馬遷是一位歷史分析者,這一點當然知道。而司馬遷和秦始皇對于扶蘇的評價也同樣如此,秦始皇當時就做出了一個選擇,讓扶蘇和蒙氏家族走得比較近。
現在有很多影視劇中直接說蒙恬將軍是扶蘇的老師,其實這一點有一定的歷史依據。秦始皇派遣了蒙恬將軍前往北方修建長城的時候,順帶的就讓扶蘇跟著蒙恬一起去修筑長城。這其實是想扶蘇能夠跟著蒙恬去歷練一下,提高自己的政治思維。
扶蘇的仁義在歷史中也被體現的淋漓盡致,秦始皇去世之后,胡亥很快就被趙高變成了傀儡皇帝,登基成為秦二世。在趙高的操控之下,胡亥也對扶蘇下了一道圣旨。接過圣旨之后的扶蘇,第1件事情就是要遵從圣意,當場就選擇了拔刀自盡。
從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扶蘇在政治野心方面,其實也并不是很強烈。這是一個非常仁義的皇子,如果真的做到了秦二世的位置上,說不定扶蘇也有可能會被當成軟柿子。想要管理好朝政,幫助一個國家、一個政權走到更遠的地方,心慈手軟并不一定就是好事。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