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著一段令人唏噓的故事——周瑜臨終前深知其中一人的威脅,不顧生命囑咐孫權:此人不除,東吳必危!
然而,孫權卻選擇了聽而不聞,結果卻是一系列的波瀾和大禍。這個不除之人到底是何等身份,他的存在竟然能左右整個東吳的命運?
周瑜與孫策,兩人可謂是「佳話本生共,江東自斷腕」。周瑜生于家族世襲的士族,自小就頗有抱負,渴望建功立業。幸運的是,他認識了同齡的少年孫策。兩人志趣相投,很快成了知己。
孫策天資過人,又有將相之風,當時就有「小霸王」的美譽。有了周瑜這樣的良師益友,他得到了極大的啟發和幫助,逐步嶄露頭角,在江東地區逐鹿中原,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勢力。
兩人感情甚篤,就如同親兄弟一般。周瑜總是恭恭敬敬地喊孫策一聲「孫兄」,從不敢越雷池一步。孫策也十分器重周瑜的才華與膽識,有時甚至會忘記自己的身份,與他喝酒論天說地到深夜。
一時間,孫策勢如破竹,稱霸一方。他旗下不僅有文武雙全的周瑜,還聚集了不少豪杰,如張昭、程普、韓當等。這些出色的謀士和勇將,為日后東吳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看似衣錦還鄉的美滿局面,卻在轉瞬間化為泡影。公元200年,孫策不幸遇刺,英年早逝,終年僅26歲。此時此刻,周瑜內心無比悲痛。他親眼目睹了知音好友生命的消逝,自己也跟著一起墮入了黑暗的絕望深淵。
當得知噩耗的那一刻,周瑜只覺天旋地轉,腦海中一片空白。他頹然跪倒在地,渾身打顫,久久不能言語。
臨終前,孫策托孤于年僅17歲的孫權。這麼重要的位置,本該由周瑜來擔當,但他明白以望族自居,終究難以服眾。于是周瑜毅然決然站到了孫權一側,以至死不渝的誓言,成全這個有潛力的少年,并一如既往地盡心輔佐。
當時正值亂世,各路英雄并起。北方曹操勢力強大,虎視眈眈;劉備也在江南地區逐漸崛起,野心勃勃。周瑜心知東吳正面臨來自四面八方的巨大壓力,必須團結一心,才能突圍重生。
為了給這個幼主創造足夠成長的時間和空間,他奔波于各路豪強之間,廣結英才;又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與各路對手周旋。任勞任怨。
期間,周瑜曾親自與北方使者談判,面不改色;也曾身先士卒,親自督戰,大敗來犯之敵。這樣的忠心耿耿,讓眾將領對他刮目相看、敬仰不已。
在他的全力相助下,孫權逐漸成長為一名明君。東吳的根基也因此日益穩固,實力大增。即便北方曹操屢次拉攏,周瑜也毫不動搖。與此同時,作為江東名士的他,也受到了來自各方的關注與敬重。當真可謂一代梟雄!
英雄輩出的這個年代,諸侯混戰,局勢錯綜復雜。然而周瑜的眼光與眾不同,從容不迫,洞察先機。公元210年,也就是孫策死后的十年,周瑜因積勞成疾,病危在床。臨終之時,他難掩哀傷之情,將一個沉甸甸的擔子托付給了孫權——防范劉備蜀漢。
其時的劉備,正是起步階段,在孫權看來并不足慮。然而周瑜卻敏銳地意識到,這個似乎溫和儒雅的競爭對手,胸中自有一番宏圖大略。他必將成就一番偉業,與曹操鼎足而立。
周瑜判斷劉備的潛力和抱負,不僅因為后者有學富五車的玄德之稱,而且更在于,這個人深具韜略,善于隱忍布局。表面看他屢屢,實則正伺機而動,步步為營。
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中,周瑜雖大敗曹軍,但也親眼見證了蜀漢軍的驍勇。劉備用兵如神,有關羽張飛等猛將相助,隱藏的實力絕不輸于己方。想到這里,他不由得腦海中警鈴大作。
如果放任劉備坐大,那麼東吳勢必會在未來遭受巨大壓力。于是周瑜建議孫權,趁現在劉備還沒有完全坐穩荊州,采取積極對策,限制其發展。此言一出,讓人深感他的識大體、知天命。
遺憾的是,當權者孫權絲毫沒有把這句忠告放在心上。多年之后,東吳的實力漸盛,已經可以與曹魏和蜀漢抗衡。然而,兩家的關系也在積怨中日益惡化。周瑜的預言成為了現實,而孫權還一無所知。當他再次收到劉備大軍來犯的急報時,還驚呼「劉備不會這樣背信棄義吧」,顯然依然被表象迷惑了眼睛。
因荊州之爭,小輩孫權屢次羞辱關羽,激起了蜀漢皇帝劉備的憤怒。周瑜生前的忠告成為了現實,而孫權還一無所知。公元219年冬,在得到曹操默認的情況下,孫權命呂蒙率軍偷襲襄陽,生擒關羽并斬之。這無疑是直接打在了劉備的臉上。
劉備震怒不已,誓言要為二弟報仇。次年,他親率大軍攻打東吳,一雪前恥。
雙方展開了激烈決戰,直至公元222年。根據諜報,劉備此次親率精銳大軍來犯,號稱8萬,氣勢洶洶。孫權朝野為之震動,然而要命的是,軍心明顯渙散,幾乎無人敢應戰。
此時此刻,孫權腦海中終于想起,周瑜曾經那句「有似養虎」的忠告。然而為時已晚,劉備大軍如入無人之境。若不是有年輕統帥陸遜力挽狂瀾,恐怕東吳枯樹逢春的好景不保。
據說,當初陸遜挺身應戰之時,手下都在瑟瑟發抖。唯有他不懼艱難險阻,沉著應對,最終以逸待勞,大破蜀軍。從此一戰成名。想到這里,孫權不禁為當年的輕敵而嘆息。也難怪周瑜臨終時憂心忡忡,再三叮囑后人防范蜀漢,原來他早已看到了這一層。
人生最難,莫過于預知。周瑜那句「劉備有似養虎」,警示意味深遠。他在有生之年,奮力撐起了東吳這片沃土;更在終老之際,放眼千里,確保大好河山不至于覆滅。
而我們確實也從這段歷史中獲得了寶貴啟發。無論何時,都不可掉以輕心,小覷在野的強敵;亦不可只醉心于眼前利益,而忽視了長遠發展。
人之所作為,自有其道理。我們若能長遠考慮,深思熟慮,也許就能如周瑜一般,不留遺憾。唯有緊握這份歷史的教訓,方能引以為鑒,不重蹈覆轍。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