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雍正爺繼位后,八爺黨倒台,成員們都紛紛受到影響,尤其是后輩子孫一直都在朝廷很難擁有職務。其中,康熙第八子胤祀就是較為典型的。當胤祀在雍正朝去世后,他的獨子弘旺乃至孫子都受到直接影響。
其中,胤祀的幼孫永明額由于出生較遲,因此沒有受到影響,而且在道光朝成為了重臣,官至總兵,後來還授予領侍衛內大臣。可見,這在朝廷中的地位已經不比胤祀差了,不過就是沒有爵位了。畢竟從胤祀倒台之后,這一支就不會再有爵位了。
弘旺雖然在皇祖那一朝不受關注,但是憑借著父親在朝廷辦差的地位,因此,跟著父親在六部里面學習相關事務。并且雍正剛即位之時,還特意將皇侄晉封為多羅貝勒爵位。
雍正四年,胤祀去世后,弘旺也受到一些影響,直接被發配充軍到熱河,在那里也受到監視,當他在那里結拜了幾個過命的兄弟后,雍正知道后,生怕會生出禍端,因此直接調回到京城中,然后幽禁在景山。
此時,他的鄰居有三叔胤祉和十四叔胤禵。
雍正十三年,弘歷繼承皇位,為了實施自己的恩賜,對宗室成員進行了釋放,而且對一些長輩進行了恩封。其中,弘旺從菩薩保的名字改成了原來的名字,然后還收錄到玉蝶中,給與了紅帶子,此時的他開始有自由了。雖然,乾隆後來還斥責過他一次,但是并沒有將他囚禁,可見遇到了這位堂兄弟,讓弘旺的晚年得到了保障。
長兄:愛新覺羅永類(1726-1728年)生于雍正年間,3歲夭折,無嗣。
二哥:愛新覺羅肅英額(1726-1795年)與長兄同一年出生,但是比長兄小六個月,不是同一個生母。只可惜,雖然活了70歲,但是在乾隆朝未擔任官職。膝下共有六個兒子。
永明額出生于1757年,此時胤祀的兒孫中,僅剩下他和二哥肅英額。但是,永明額出生較晚,比二哥小了31歲。
時間到了1778年,乾隆帝下旨讓康熙膝下第八子胤祀的子孫恢復到宗室中,此時只有永明額和自己兩個人能夠進入到宗室。
這就意味著以后生育子嗣,可以直接用綿字輩、奕字輩和載字輩了。
乾隆朝的永明額僅僅被朝廷授予了七品筆貼式,本來是不聞不問的罷黜宗室人員,現在恢復宗室身份,然后還賞賜了七品官職,其他的就靠著永明額來自己奮斗了。
關鍵此時才開始授予官職,他的二哥肅英額已經將近七十歲了,已經不適合授予官職,只能養老了。
永明額在正七品筆貼式崗位上磨煉了五年時間,在執掌部院衙門里面轉來轉去,主要是抄寫翻譯文字的。這在整個清代官職中,屬于中級的文書官員。如果是軍營、總督衙門里面擔任筆貼式的話,可能就屬于低級的文書官員。
可以看出來,永明額一直在權力中樞部院里面轉來轉去,可以趁著機會積累更多的人脈資源,為以后升職帶來很大的幫助。
其實,永明額在這方面還是很聰明,也做到了。
嘉慶元年,永明額在五年七品筆貼式崗位考績都屬于優秀,該挪一挪位置了。因此,朝廷授予他委署主事。
可能大家對這個官職比較陌生。
委署主事是內務府里面的堂官輔助,主要協助堂官來處理辦結相關的檔案文書,說白了也是一個文官。委署主事是六品的官職,但是所拿的俸祿依然是正七品筆貼式的。對永明額來說,官階提高了,但是俸祿卻沒有提高了。不過,總算在門檻方面升高了一點,為升官做好鋪墊。
嘉慶四年,永明額升任為宗人府的副理事官,位居從五品。這個崗位的工作內容,主要是輔佐宗人府官員將皇族成員的生卒情況進行記錄,如果有爵位變動的話,也要進行更改,為的就是計入到紅黃兩冊當中,說白了也是文職工作。
嘉慶九年,從事宗人府理事官已經有五年時間了。因此,從官職升遷的角度來說,可以升任為正五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御史是得罪人的崗位,每天的工作內容就是去找準官員的負面事跡,然后彈劾上奏。
永明額在御史崗位上一干就是16年時間。一般來說,這個崗位皇帝是知道能承受下來肯定不容易,堅持到最后,肯定是升官。
嘉慶二十五年,永明額因為在御史任上辦差得力,授予阿克蘇辦事大臣,享受副都統職銜,位居正二品。從正五品升到從二品,一下子連升六級,這已經是尤為突出了。
阿克蘇辦事大臣是朝廷駐扎在阿克蘇城的軍政長官,也就是這里的一把手,也屬于朝廷的派出機構。可以說,阿克蘇屬于軍政統一管制的長官,算得上封疆大吏。25年的時間,永明額終于從一個七品小官熬成了封疆大吏。
道光帝即位后,對這位族叔也加以重用,畢竟永明額在阿克蘇辦事大臣崗位上辦差得力,完全屬于優秀的軍政長官。接下來,進一步會在八旗駐防職務中任用。
道光朝,擔任了正黃旗蒙古副都統、右翼官學事務、圓明園八旗內務府三旗事務總管、察哈爾副都統。
道光六年開始,永明額開始被授予太甯鎮總兵,官居正二品,并且兼內務府總管。由于總兵只有在打仗或者有事的時候,才會上任。其他時間比較閑,第二個月,就將他調到了昌陵進行守陵。
道光十年,授予領侍衛內大臣,調入京城,官居正一品。
道光二十一年,84歲的永明額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與他的兄弟、父親乃至祖父對比,永明額估計是皇八子這一支最為幸運,而且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獨子:愛新覺羅綿森(1796-1868年)
道光朝,授予內閣學士兼任禮部侍郎銜,後來出任盛京刑部侍郎實職。
咸豐朝,擔任馬蘭鎮總兵,馬蘭鎮是朝廷的重鎮,將軍政大權交給了綿森,一方面出于對他父親永明額的信任,另一方面綿森在這方面有著出色的帶兵才能。
後來,綿森被咸豐帝調入到京城,出任禮部尚書和工部尚書,官居正一品;後來還調任刑部尚書,同時還兼任八旗駐防的軍政長官,也就是都統職務。
與他的父親對比,綿森有了父親的人脈資源,入仕之后升職也是比較快。
同治朝去世,享年73歲。
孫輩:共有4人,包括奕固(早夭無嗣)、奕遐(早夭無嗣)、奕松(早夭無嗣)。
第四個孫子:愛新覺羅奕沆。
奕沆是胤祀的最后一個后人,在同治年間被授予侍讀學士。他出生的時候,祖父永明額已經去世兩個月了。
永明額生前已經痛失三個孫子,唯獨最后一個孫子奕沆存活下來,還是他去世后兩個月才出生的。
不過,他也成為了同治朝的知名大臣。
愛新覺羅奕沆是沒有嗣子的。只不過,在宗室中看到他胤祀在這里就要絕嗣了。然后康熙皇十五子允禑的后代中選擇了一個載字輩來過繼。
愛新覺羅載慰(1873-1882年)僅僅活了九歲,只是在嗣父去世后,過繼過來,但是三年后也去世了。
那麼,載慰的生父是愛新覺羅奕杕,是清末重臣。
載慰的祖父是愛新覺羅綿崗(1796-1841年)
,僅僅授予了輔國將軍爵位,未擔任實職。
載慰的曾祖父是愛新覺羅永臶(1766-1820年)承襲多羅貝勒爵位,是允禑的長孫。
那麼,關于載慰的嗣子就是愛新覺羅溥寬,出生于1882年,比他的嗣父就小9歲。
溥寬到底是哪一支的呢?
溥寬的生父是愛新覺羅載霞(1860-1922年)承襲了奉恩將軍,無官職。
溥寬的祖父是愛新覺羅奕樵(1838-1875年)承襲了奉國將軍,無官職。
結語:永明額應該說是胤祀后代中結局很不錯的,而且還是高壽。之所以這麼幸運,主要就是他的父親弘旺生他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了。因此,他比他的二哥小了三十多歲。可能到了乾隆晚年之后,盛世的景象已經展現出來,就算宗室中有想法的,估計都很難付諸實踐。
既然如此,因此乾隆還是給予這些受到懲罰的宗室成員一些恩賜,可能會心存感恩,從而會一直效忠朝廷。
當然,永明額就是享受到這個恩賜的宗室之一,不僅後來重新恢復了宗室的名位,而且還把他的父親和祖父都帶進去了。從這里開始,胤祀的后代開始恢復了正常的地位。只可惜,到了1879年以后,擁有血緣關系的后代就沒有了,僅僅只有過繼過來的宗室成員了。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