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魏惠王是一個頗有作為的君主,為何仍會葬送魏國的霸業?
2024/03/06

魏國的霸業,是葬送在魏惠王手中的。

因此,在許多藝術作品,尤其影視作品中,魏惠王是一個昏庸、愚蠢、貪婪的角色形象。

其實,魏惠王絕不是一個昏庸無能之主,相反,他是個頗有作為的君主。

既然如此,為何他仍然會葬送魏國的霸業呢?

魏惠王即位前的局面:表面強大,實則已危機四伏

魏惠王即位前,魏國表面上依然是「天下莫強焉」。

但是,實際上,表面強大的背后,卻是危機四伏。

1、三晉的貌合神離。

魏國初期的霸業,是以「三晉聯合」為外交基礎的,三晉各自發展,在面對秦、齊、楚這樣的大國時聯合對敵。

但是,大家畢竟已經是獨立的諸侯國,各有各自的利益,走向分裂是不可避免的。

尤其是,魏武侯在位期間,與趙、韓接連發生大戰,三晉關系已經走向破裂!

2、 秦齊楚的強勢威脅。

此時,秦齊楚三個老牌大國,也逐漸渡過了過渡期。

其中,楚國在吳起變法期間,曾經北上攻韓魏,取得大勝;楚悼王死,吳起被殺后,楚國的勢頭稍收,但仍然是魏國的巨大威脅。

秦國雖尚未經歷商鞅的徹底變法,但是,秦獻公即位后,秦國結束了政局動蕩,安定下來,秦獻公也進行了一些改革,并把都城遷到了櫟陽,櫟陽全城沒有亭台這類的玩樂建筑,完全就是從戰爭需要建筑的,可其對奪回河西的志在必得!

隨即,秦國接連對河西發起大規模反攻,連攻不休!

此時的齊國,不但國力漸漸強大,而且,其長期以來在中原的地位,使他成為魏國這個中原霸主的直接挑戰者!

不但泗上小諸侯受齊影響,而且, 與魏貌合神離的韓、趙也企圖借助齊的力量來擺脫魏國的控制。

3、風險極高的環境與內部混亂。

同時,魏武侯在位時期,雖然東征西戰,連戰連勝,但魏國依然面臨著極高的風險。

魏國的國土造型依然十分奇葩:東西幾乎被韓國從中間分開,東部的土地雖然得到了拓展,但仍然四分五裂。

而魏武侯時期,改變了魏文侯時期用人唯賢的政策,吳起等人紛紛出走,魏國在初期的人才優勢也大幅降低!

更為低級的是:魏武侯未立太子!

因此,武侯死后,魏國陷入了公子奪位的危險之中!

魏惠王,只是憑借上黨和鄴城才自立為王。

而公孫欣則引趙、韓聯軍來干涉,企圖除掉魏惠王!

趙、韓聯軍擊敗魏軍,圍困剛即位的魏惠王!

趙主張殺了魏惠王,另立公子緩為魏王;韓則主張干脆把魏國一分為二,分成兩個如宋國、衛國一般規模的中等諸侯!

趙韓沒有談攏,不歡而散,魏惠王才脫身而出!

但是,公子緩依然在趙國的支持下,繼續覬覦魏君之位!

魏惠王,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上位的!

可以說,盡管魏國表面上仍然是「至強」之國,但是,此時的魏國,已經面臨著驚人的風險和巨大的挑戰!

魏惠王即位后的作為

魏惠王即位后的一些作為,使魏國的形勢迅速得以好轉。

1、打服趙韓,穩固君位!

魏惠王的當務之急,當然是擊敗擁護政敵的趙韓!

于是,魏惠王緩過來后,迅速組織起對趙國的作戰,在平陽擊敗趙軍,殺公子緩!

如此,魏惠王平息了內亂,穩固了君位!

2、遷都大梁,嘗試擺脫不利局面!

然而,在接下來的競爭中,魏國的局面依然十分不利!

一方面,魏國有能力屢屢擊敗趙、韓兩軍,但始終不能「搞定」趙、韓。

魏惠王屢屢擊敗趙軍、韓軍及趙韓聯軍,甚至嘗試與之會盟,以改善關系。

但是,趙、韓要擺脫魏國控制的決心,已經是再清楚不過了!

另一方面,面對秦、齊的攻勢,魏國已經難以支撐。

秦、齊,一東一西,多次對魏作戰。

而魏國,根本應付不過來!

此時,魏國的風險是極大的!

一旦趙、韓聯合切斷魏國在上黨連接東西的狹窄交通線,而秦從西面加強攻勢,魏國將非常危險!

因此,魏惠王做出決策:遷都大梁!

遷都大梁,其意義有三。

(1)、加強對趙、韓的控制。

此時,趙已遷都邯鄲,韓已遷都新鄭。

以大梁為基地,以豐富水網集結物資、兵力,可以便利地威脅邯鄲、新鄭,從而加強對趙、韓的控制!

(2)、東攻西守,緩解多面作戰的不利局面。

當時,秦、齊分別從東西威脅著魏國。

其中,秦國國力當時畢竟遜色于魏,尚無力全取河西,魏國可以采取守勢。

而東面的齊國,勢頭卻非常猛!

齊國不但可以直接奪取魏國東部的土地,而且,借助其號召力,不但已經威服泗上諸侯,還使韓、趙的離心力大為加強!

而魏國的舊都安邑,雖然在形勝之地,但是,與東部廣大國土隔絕,不利于魏國組織與齊國的競爭!

后世多認為魏國遷都大梁,是其後來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是一大昏招。

這個看法,難免有事后諸葛之嫌。

大梁這個地方,四通八達,強者居之,可兵威天下(如後來的朱溫),弱者居之,四面受欺。

以當時魏國的條件,魏惠王當然要爭取做強者!

(3)、開拓東部廣大地區,充分調動魏國國力。

魏國的西部土地,是「表里山河」,國防條件、經濟條件都不錯,是晉國、魏國發家的地方。

但是,隨著魏國在東部的拓展,魏國在東部奪取了大片肥沃地區。

以經濟、人口論,此時魏國的東部已經遠遠超過了西部。

但是,由于東部大部分是新占領區,且與安邑交通不便,魏國在此的統治并不穩固,尚不能成為充分調動的地區。

遷都大梁,加強對東部地區的建設、開發,正是魏國充分調動國力的一大途徑!

遷都大梁的決策,歷來為后世所指責。

其實,我們讀史,自然不能從後來發生的事情做事后諸葛,而應盡可能從當事人面臨的局面出發考慮!

3、興修水利、施惠于民,使魏國在人民喜悅的同時提高了財力。

遷都大梁后,魏惠王大力興修水利。他開了許多運河,尤其是開鑿了著名的鴻溝,使潁、濟、淮、泗水與黃河相互貫通,在黃淮平原形成了以鴻溝為主干,以自然河流為分支的完整運河網。

如此,不但航運發達,帶動經濟發展,更能灌溉田地,使黃淮平原成為糧食豐產區,使魏國農業得到了巨大發展。

同時,魏惠王還打破統治者獨占山林川澤專利的局面,鼓勵百姓開墾,使百姓與國家財政收入皆得到增長。

而魏惠王所施的是「寬仁」之政,「二十稅一」,減輕百姓負擔,使百姓負擔減輕,又通過各種手段賑濟災民、貧民,并指定了「民人皆善之」的法令,使魏國的百姓擁護魏惠王。

可以說,魏惠王的經濟政策,使百姓負擔減輕、生產積極性提高,也使魏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財政收入得到提高。

觀戰國諸侯之主,能做到這一點的確實不多!

4、發展軍隊與修筑長城并舉。

軍事上,魏惠王又推廣了吳起的「武卒」制。

原本,吳起創建魏武卒,只是在西河地區實行。

魏惠王推廣和發展「武卒制」,以吳起之法在全國范圍內選擇、組建「武卒」,使「武卒」規模擴大到20萬。

《漢書》就說,「魏惠以武卒強」,也就是魏國的軍事實力還是得到了相當程度的增強。

同時,魏惠王為了減輕「四戰之地」的壓力,采取攻守兼備的發展方針。

由于魏惠王決定「東攻西守」,因此,在西部修筑了長城以抵御秦國,在南部也修筑了長城以抵御楚韓。

可以說,這些手筆本應能使魏國繼續在軍事上掌握主動的!

5、外交縱橫,盡可能改變不利的外部環境。

魏惠王即位后,還是比較注重通過外交手段改善與各國關系的。

對韓、趙,魏惠王是又打又拉,讓他們在自己的領導下繼續「三晉聯合」。

對中小諸侯,魏惠王則是以盟主之姿,與之會。

此外,魏惠王還與秦、齊君王都曾相會,改善關系。

總之,魏惠王在外交上是比較活躍的,這在一段時間內,確實使魏國獲得了比較安全的發展環境。

6、通過換地改善領土環境。

魏國,是三家分晉后才建立的諸侯。

由于歷史的原因,魏國的土地造型十分奇葩:東西被韓國從中間切開;而東部的土地又四分五裂,不能連成一片。

經過文侯、武侯的擴張,魏國東部的土地大增,但依然還是四分五裂的。

魏惠王即位前,韓國曾建議利用魏國二公子爭位,將魏國一分為二,使魏國分成兩個中等規模的國家。

這說明:由于土地結構的奇葩,即便魏國當時還很強盛,但其抗風險能力是非常非常脆弱的!

因此,魏惠王遂決心采取各種手段,解決這個問題。

魏惠王通過外交協商與武力威懾并舉,與趙、韓互換土地,以改善這一局面。

經過魏惠王的操作,魏國東部的土地連成了一片,成為了一個整體!

同時,魏惠王還考慮通過換地來使東西也連成一片:以魏國的上黨換取韓國的南陽、三川!

只是,因為周、楚、趙的強烈反對而最終未能如愿。

可以說,經過魏惠王的操作,魏國領土的不利得到了一定的緩解,此后,即便魏國衰落,屢屢挨打,也再沒有出現魏惠王上位前出現分裂風險的局面了。

因此, 魏惠王為了振作魏國,頗有作為。雖然這些作為從後來的角度看不一定都對,但至少說明魏惠王是一個有作為、有想法的君王。

既然如此,魏國的霸業,為何還是敗在了魏惠王手里呢?

形勢已變

魏國居天下之中。

自己出去打別人方便,別人進來打自己也方便。

自己是最強者,那就正好兵臨四方,如果自己不那麼強,那自己就要被圍毆了。

魏惠王的一系列調整,立足于「強者」地位:我大魏國只要自己搞好,仍然是天下最強的。

但是,魏惠王或許忘記了一件事:魏國之所以強大,不是因為你地比別人大,人比別人多,而是你率先變法,地盡其利,人盡其用,動員得比別人好!

所以,如果別人也把人、地都用起來,甚至用得比你還好,那你魏國的優勢就不復存在了!

就在魏惠王時期,列國的實力也都獲得了相當的發展。

齊國鄒忌變法,秦國商鞅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趙國在遷都邯鄲后實力也得到了很大發展。

秦、齊都是傳統大國,在變法后,動員起來,實力并不比你魏弱!

因此,你魏國要「東攻西守」?秦攻于西,不為你修的長城所阻,你守不住!齊戰于東,不因你轉移過來而畏懼,你攻不過!

三晉分裂不可避免

魏惠王外交的出發點,仍然是三晉聯合。

畢竟,這是魏國外交的基石,更是在四戰之地的魏國增加抵抗力和戰略縱深的唯一途徑。

魏惠王一系列軍事、外交操作,確實在一段時間內維系住了三晉同盟關系。

但是,魏文侯時期三晉聯合的基礎已經不復存在了。

當時,三晉都還只是初立,根基不穩,甚至很長時間內都還沒有被承認為諸侯。在強國環繞的局面下,他們聯合起來,不獨是為了抱團取暖,也是為了聯合起來展現威力,以改善政治地位(否則,三晉與魯國的三桓有何區別?)!

然而,大家畢竟都已經是獨立諸侯,雖然有共同利益,也有著不同利益!

何況,事實已經很表明,在三晉聯合期間,魏國一家吃到了最大的利益,這顯然是不符合趙韓利益的!

魏惠王所謂的維系三晉聯合,已經不是基于共同利益,而是基于他的武力威懾,企圖把人家綁在自己的戰車上!

這樣的聯合,自然不可能長期維系下去,趙、韓當然要通過各種手段擺脫你的控制!

所以,魏惠王的一系列調整,無論是東攻西守,還是三晉聯合,都已是不符合現實的了!

過時的霸業思想

魏惠王的一系列操作,放到春秋時期,是妥妥的霸主事跡!

然而,如今,已經是戰國時代了!

魏國的不合時宜的霸業思想,加劇了這些矛盾!

當時,尚有很多中小諸侯,需要「霸主」的保護。

因此,魯、宋、衛、泗上諸侯等中小國家,紛紛「朝于魏」。

如此,魏國與齊、韓、趙之間的關系,變得更不可調和了!

齊國,其擴張本是比較保守的,但在意對泗上諸侯極宋魯的控制。

魏國搞霸業,就不可避免地要與齊陷入爭霸。

趙、韓要發展,搞大國搞不過,只能想辦法向中小諸侯擴張。

但是,這些諸侯成了魏國的小弟,獲得了魏國的保護!

魏國,在本已經優勢不大的情況下,給自己背上過時而無用的霸主包袱,并無必要地與多個大國同時矛盾加劇!

人才流失,導致決策能力、謀略能力陷入劣勢

局勢不利。

但是,如果魏國是最會「玩」的那一個,那麼,魏國也不是玩不轉。

戰國初期的魏國,人才鼎盛,就是最會玩的那一個。

魏惠王也有「尚賢」之名,加之魏國本身又是當時最利于發揮的平台,所以,魏國本身是具備繼續保持人才優勢條件的。

但是,魏惠王雖有「尚賢」之名,但并不是「求賢若渴」之輩。

魏惠王所謂「尚賢」,其實是「尚名」,注重于任用已經有名望的人。

于是,商鞅、孫臏,這些曾經企圖在魏國大展宏圖者,都在魏國得不到機會,甚至孫臏還受到了迫害,被迫離開了魏國,加入了敵國!

其實,如果魏惠王求賢若渴,是可能留住商鞅、孫臏的。

孫臏是鬼谷子的弟子,不是什麼沒有來頭的人,在魏國居住了那麼久。

商鞅更是公叔座去世前推薦的賢才。

但是,魏惠王不但沒有啟用,甚至似乎見都懶得去見一面!

如此,大才流失,以資于敵!

連鎖反應1:魏遭受第一次沉重打擊

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使魏國遭受了連續打擊。

首先,是不合時宜的霸業思想,使自己陷入與趙國的紛爭,導致三晉內部開戰!

趙國進攻衛國,衛國尋求魏國的保護。

堂堂霸主,當然不能不管小弟,于是,派龐涓率軍8萬攻打趙國。

隨即,趙國向齊國求救。(實際上楚國也主動提出要救趙,但楚國不過是想鼓勵趙魏開戰,并沒有大舉介入)

如此,「三晉」內部開戰,又引發了齊國的介入。

接下來,是大才孫臏的復仇。

以當時魏國的實力,如果堂堂交手,齊國即便能救趙,也未必能傷得了魏。

但是,孫臏以天才的軍事思想,「圍魏救趙」,重創魏國!

連鎖反應2:魏國中計,再施昏招,使自己成為眾矢之的!

桂陵之戰慘敗,但魏國仍然擁有雄厚的實力。

戰敗后第二年,魏、韓聯軍擊敗了圍攻襄陵的齊、衛、宋三國聯軍,齊國被迫求和。

同時,魏國也暫時沒有失去對趙都邯鄲的控制,直到後來趙侯與之結盟才歸還邯鄲。

此時,魏齊關系已經緩和。

而魏惠王,做出了一個正確的選擇:反攻秦國!

經商鞅變法后,秦國國力漸強,趁魏與齊趙交戰,大舉進攻河西,取得了重大進展,甚至一度攻占安邑!

不過,當魏國回過頭來對付秦國時,秦國還是扛不住!

魏軍迅速圍攻秦軍于定陽,決心與秦軍在河西尋求決戰!

當時的秦孝公,「寢不安席,食不甘昧,令于境內,盡堞中為戰具,竟為守備,為死士置將,以待魏氏」,十分緊張。

正如商鞅當時分析的「以一秦而敵大魏,恐不如」,這個時候,如果魏秦決戰,魏軍取勝機率很大,并有可能在此后很長時間繼續維持自己的強勢地位。

但是,魏惠王那一堆問題產生的「連鎖反應」,又來了。

首先,當初被魏惠王無視的商鞅,給魏惠王上了迷藥!

商鞅來見魏惠王,提出了一個「主意」:魏王如今已經令行于天下,可以成王業了!但是,只是讓宋、衛、魯這些國家臣服不夠呀,您應該聯合一個大國,打擊一個大國,威服一個大國,建立王霸之業!

具體來說,就是聯合燕國,討伐齊國,威服趙國;或者聯合秦國,討伐楚國,威服韓國!

說是兩套方案,但實際上已經給魏惠王下了「定」:商鞅代表秦國,愿意聯合魏國!所以,秦國就是你現成的聯合者了!

同時「先行王服,然后圖齊、楚」,先稱王,讓自己地位在諸侯之上,然后再對齊、楚用兵!

其實,商鞅的說辭,無非是替秦國解圍,并企圖挑撥齊魏剛剛緩和下來的關系,「借刀殺人」。

頭腦清醒的話,商鞅的鬼話不難識破!

畢竟:商鞅此時代表秦國來的,這麼做,對秦國有什麼好處呢?難道秦國不經一戰就已經愿意甘心做魏國霸業的「助手」了嗎?

但是,魏惠王過時的「霸業」思想,使魏惠王上套了!

于是,魏惠王聽信了商鞅的鬼話。

于是,魏惠王加冕稱王,以霸主身份召集諸侯會盟于逢澤。

于是齊楚怒,諸侯奔齊,齊人入魏,殺其太子,覆其十萬之軍。

——《戰國策.齊五》

如果,魏國把擴張性最強,最危險的敵人秦國當作「助手」,成就「王業」,陷入了孤立!

連鎖反應3:連番重擊,霸業告終

1、霸業思想下,因韓國不參與會盟,攻韓!

魏惠王因為韓王不參與逢澤之會,發魏、趙之兵攻打韓國。

韓國向齊國求救!

2、從魏國流失走的人才孫臏,再次重創魏國!

這一次,孫臏不但是要「救韓」,還要給魏國最沉重的打擊!

孫臏不但如上次「圍魏救趙」一般,再次攻入魏境。

然而,齊軍在進入魏境后,卻立刻向齊國南境撤退。

同時,「添兵減灶」,誘使魏軍深入追擊,創造打殲滅戰的機會。

最后,在馬陵,齊軍設伏,一舉全殲魏軍主力,俘虜魏太子申,龐涓自盡!

這一次,魏國遭遇了致命打擊,魏惠王「抱質執壁」,親自到齊國謝罪,霸業已失!

3、秦軍東出,再占河西。

此時,承諾要幫助魏國成就王業的秦國動手了!

秦國趁機猛攻魏國!

在秦國的連續進攻下,已經疲弱的魏國連連慘敗,秦國全取河西之地!

如此,在與齊、秦的激戰中,魏國連連慘敗,魏國霸業由此衰落了!

魏惠王,確實是一個有作為之主。

放到春秋時期,魏惠王未必不能真的成為一霸。

在春秋相對緩慢的兼并環境中,魏國以武力,未必不能威服韓、趙若干年,而其與齊國爭霸,未必不能如當年的晉國一般,東壓齊而西制秦。

但是,在快節奏的戰國時代,魏惠王,過時了!

此時的天下諸侯,或是韓、趙這樣的新興國家,或是田氏這樣的新興統治者,或是秦國這樣變法后煥然一新,大家都甩掉了舊時代的束縛,都不可能拘泥于所謂的會盟誓言,也都必須通過富國強兵,對外擴張來強大自己!

所以,人家認你做霸主,不過是應付你的權宜之計,甚至是「借刀殺人」之計!

這種情況下,霸業,除了給自己背負上一堆負擔外,還有什麼用嗎?

況且,在快節奏的戰國時代,各國發展都遠比春秋為快!

魏惠王遷都大梁,發展經濟,自以為只要自己發展了,就可以保持強勢,并以強者姿態居「天下之中」威服四方。

然而,此時,「春秋之禮」的時代已經過去,「富國強兵」已是列國唯一共同目標。許多諸侯的實力增長也都非常快!沒有人會接受你那力量只是稍有優勢的「威服」,相反,大家都會視魏國為「富國強兵」的主要絆腳石!

所以,魏惠王的「威服四方」,不過是招致天下此起彼伏的群起圍毆罷了。

魏惠王,是有作為之主。

但是,他是一個過時的有作為之主!

如此,魏國的強盛,與不合時宜的霸業,就此成為了歷史的過去式。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

清朝10大高層建筑:大雁塔第六,雷峰塔第三,第一名出乎意料
2024/04/24
太罕見了!1985年「老成都」,居然是這個樣子
2024/04/24
太罕見了!1918年「老杭州」,居然是這個樣子
2024/04/23
1979年,一個美國老奶奶進入中國,悄悄拍了15張照片
2024/04/23
不被歷史承認的清朝皇帝:15歲登基,在位僅3天,活到了1942年
2024/04/03
清朝一尼姑還俗,嫁給大自己22歲的丈夫,生的兒子家喻戶曉
2024/04/02
古代讓人頭痛的「匈奴」,是今天的哪個民族?讓人感到意外
2024/04/02
中國歷史上智商最高的5個人,諸葛亮排第五,你知道第一是誰嗎?
2024/03/27
「宰相」和「丞相」有何區別?兩者一字之差卻差別很大,別分不清
2024/03/19
皇帝為侮辱宰相,將50歲乳母嫁給他,成親當晚他卻興奮不已謝皇上
2024/03/16
她本是大臣的妻子,為當皇后勾引13歲皇帝,美夢成真后滅丈夫全族
2024/03/14
她19歲嫁66歲乾隆,牌子被翻爛卻沒生下皇嗣,如今唯一的畫像成珍寶
2024/03/13
古墓出土40把似沖鋒槍的武器,距今1700年,專家:果然是他
2024/03/13
古代太監是如何上廁所的?不能蹲也不能站,解決方法令人心酸
2024/03/13
626年,李建成被殺留下五個兒子,尉遲恭問該如何處置?李世民:「斬草除根,一個不留!」
2024/03/12
她15歲嫁55歲皇帝,牌子翻爛,生下四個子女,后代出了兩位皇帝
2024/03/12
清朝最慘的公主,被駙馬過度寵愛而死,康熙知道后逼駙馬去陪葬
2024/03/07
秦皇陵地宮入口終于找到,專家:一棵寒冬開花的石榴樹道破天機
2024/03/07
李斯擁立胡亥為帝后,趙高僅用一句話,就滅了李斯三族 臨終留下成語:「黃犬之嘆」
2024/03/06
公元226年,曹丕駕崩,兒子曹叡一繼位就重新啟用了被貶為庶民的曹洪
2024/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