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建文元年(公元1402年)七月初一日,剛剛篡位不久的朱棣,在南郊舉行告祀天地大典。在祝文之中,朱棣對被自己推翻的前任皇帝朱允炆,進行了嚴厲地抨擊:
允炆嗣登大位,崇信奸回,委政近侍。改更祖憲,戕害諸王。禍機之發,將及于臣。臣不得已,舉兵清君側之惡,以為萬姓請命。允炆自棄于天,闔宮自焚。—《明太宗實錄卷十上》
朱棣劇照
朱允炆是開國太祖朱元璋親自冊立的皇太孫,是大明王朝名正言順的正牌接班人。至于朱棣,不過是太祖第四子,原封燕王,和皇位八竿子打不著。
那麼這場叔父和大侄子之間的皇室內戰,又是緣何而生呢?說起來還是削藩惹的禍。其實朱棣篡位之后,同樣也要削藩。為何朱允炆會失敗,而朱棣祖孫最終能成功?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明初的時候親王權力極大,不但有總兵力近兩萬的王府三護衛官軍,像晉王、燕王、楚王、蜀王等還能節制本省軍事。
在太祖朱元璋看來,有自己這些能征慣戰的兒子們戍守邊疆,大明王朝將永無權臣篡位、武將造反之憂。但是在文官集團背景為主的皇太孫朱允炆看來,這些桀驁不馴的叔父們,才是自己真正的心腹大患。據說祖孫之間,有過這麼一場對話:
太祖語太孫曰: 「朕以御虜付諸王,可令邊塵不動,貽汝以安。」太孫曰:「 虜不靖,諸王御之。諸王不靖,孰御之?」太祖默然,良久曰:「 汝意如何?」 太孫曰:「 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變置其人,又其甚則舉兵伐之。」太祖曰:「 是也,無以易此矣。」—《皇明史竊卷三·革除記》
朱元璋與朱允炆劇照
從朱允炆的回復來看,一點問題沒有。但是他在老朱駕崩之后的所作所為,明顯背離了自己的說法,我們來看一看。
吃相難看的朱允炆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一代雄主朱元璋駕崩。而朱允炆在順利繼位之后,卻在祖父離世不到百日之際,將削藩的第一刀砍向了自己的五叔周王朱橚。
朱元璋和馬皇后之間一共有五位嫡子,朱允炆即位之時,老大太子朱標、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晉王朱棡均已去世。老四燕王朱棣威望極高,是建文君臣削藩的終極目標。至于周王,由于是嫡幼子的緣故,自小嬌生慣養,從未吃過苦,封國也并不在邊境線上。
周王被抓劇照
當年七月,曹國公李景隆率軍突襲開封,將周王全家一并拿下,隨即就削爵發配云南。周王一家的束手就擒,給了建文君臣一個錯覺,以為親王們實力雖強,卻也不敢反抗朝廷。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四月,太祖第七子齊王朱榑、第十三子代王朱桂相繼被廢,第十二子湘王朱柏則被逼自盡。湘王的死,可謂徹底撕下了朱允炆的假面具,以至于建文君臣氣急敗壞,給了一個「戾」的惡謚。
建文中有告其府中陰事者。王懼,闔宮自焚,王年二十有八。妃,江陰侯吳高之女。當時謚王曰戾。—《明太宗實錄卷十上》
湘王自焚劇照
在王朝政局穩定之后削藩,其實沒有問題。但是朱允炆的手段太過于殘忍,無論周王、齊王、代王有多少罪過,完全可以只削護衛而保留王爵。你不給人活路,那即使朱棣不造反,相信也會有別的親王揭竿而起。
那麼皇帝換成朱棣以后,他又會怎麼來處理削藩事宜呢?畢竟藩王領兵的危險性,他最有發言權。
朱棣削藩
當年周王被抓,朱允炆曾經讓朱棣對朱橚進行「議罪」
。朱棣沒有對此進行正面回應,只是提出了自己對于宗藩管理的原則: 「重可裁減護衛,輕可賜敕誡勵」,事實上在整個永樂朝他也是這麼做的。靖難成功以后,對于三位已經不在自己封國的親王:遼王朱植、寧王朱權、谷王朱橞,朱棣都做了遷國處理。其中遼王由廣寧遷居荊州,寧王由大寧遷居南昌,谷王由宣府遷居長沙。
寧王朱權劇照
既然已經不在邊境,自然也沒有必要再保留三護衛的編制。遼王遷國之后,朝廷恢復原屬湘王的荊州中護衛隸遼王府,改遼王護衛為廣寧左、右、中三衛隸遼東都司。寧王遷國之后,朝廷改南昌左衛為南昌護衛隸寧王府,改寧王護衛為隆慶左、右衛和寬河衛。谷王遷國之后,一護衛改為長沙護衛隸谷王府,剩余護衛設宣府左、右二衛。
此外對于有罪的親王,朱棣也予以了削除護衛的處罰。
比如代王朱桂僅保留大同中護衛,遼王朱植削其護衛及儀衛司,止給軍校尉三百人,周王朱橚和岷王朱楩均革去三護衛。壬申,周王橚奏納三護衛官軍。從之,命駙馬都尉、廣平侯袁容往河南量留隨侍外,余調赴北京。—《明太宗實錄卷二百三十七》
谷王朱橞劇照
而齊王朱榑和谷王朱橞,則分別因為「私僣帝號」以及「謀逆」的罪名,不但削去三護衛,連同其本人及家眷都被廢為庶人。
對于在永樂年間之國的親王: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棟、伊王朱㰘、魯王朱肇輝,朱棣都只給了一護衛。安王、郢王無嗣而薨之后,其護衛也被一并革除。
朱高熾削藩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朱棣在北伐班師途中駕崩,遺詔皇太子朱高熾繼位,即仁宗。
仁宗雖然做了二十年的監國太子,但做皇帝的時間卻不到一年。
不過時間雖然短暫,朱高熾卻解決了北京城中對他最大的威脅:趙王朱高燧。趙王和仁宗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自出生伊始便一直待在北京。哪怕發生了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的未遂政變,朱棣不但沒有削除趙王府護衛,甚至依然讓他留在北京。
趙王朱高燧劇照
朱高熾即位之后,對當年站隊二弟漢王朱高煦的妹夫西寧侯宋琥,站隊趙王的大外甥富陽侯李茂芳都進行了嚴厲打擊,將他們全部削爵廢為庶人。趙王殿下為此惶恐不安,不但自請就藩彰德府,還主動上納了二護衛,這才換來了自己的平安著陸。
趙王高燧先遣長史趙季通奏云: 「一衣一食皆朝廷所給。安坐無事而虛擁三衛,三衛軍士亦虛受糧賜。請以常山左、右二護衛官軍助國家戍守,止留中護衛供使令足矣。
」上不納。王遣季通往復再三,固執前意。—《明仁宗實錄卷七》朱瞻基削藩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朱高熾駕崩,遺詔皇太子朱瞻基繼位,即宣宗。
仁宗駕崩之時,宣宗人在南京。在他千里迢迢趕赴北京繼位之時,漢王還曾經組織過對這位大侄子的暗殺行動,只是未能得逞。
漢王朱高煦劇照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漢王在封國樂安州舉兵造反,打算復制老爹朱棣的「奉天靖難」。宣宗則吸取了朱允炆當年失敗的教訓,果斷御駕親征,以雷霆之勢迅速平叛。漢王全家都被廢黜,王府護衛自然也被一并削除。借著漢王一案,宣宗趁熱打鐵,又逼得趙王上交最后一護衛,同時廢黜了晉王朱濟熿及太原三護衛。
其護衛官軍,除舊撥侍各郡王者不動。其原在大同守備官軍四千人,令總兵官武安侯鄭亨就彼分撥衛所,家屬隨住。
見在太原護衛官軍內調三千人,連家屬住宣府,聽總兵官都督譚廣分撥衛所。其余官軍、校尉取勘明白, 儀衛正、副改為正、副千戶,典仗改百戶、校尉。妳公女戶悉改充軍,就彼分調太原緣邊各衛,家屬隨行。—《明宣宗實錄二十七》至此,朝廷對親王已經取得了全面的壓倒性優勢,依然保留三護衛官軍的僅剩秦王、楚王、蜀王、肅王這幾位既實力雄厚,但又一直奉公守法的親王。為了對付這幾家親藩,宣宗充分展現了其老辣的政治手腕,我們來看一看。
宣宗朱瞻基劇照
對付秦王,朝廷以十年前的安定王朱尚炌謀反案為突破口,指出西安三護衛中還有參與當年逆謀的漏網之魚。而秦府護衛軍張嵩隨即跳出來奏稱秦王謀反。此時距離晉王被廢不過兩年,求生欲極強的秦王立刻上奏辭三護衛。
宣宗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今姑強從,然王不可無侍衛之人,聽留一衛以備使令。其二護衛,令兵部調來北京。—《明宣宗實錄卷六十》
對付楚王,朝廷指使平江伯陳瑄上了一道「密奏」,對楚藩「造船以千計,買馬以萬數」的現狀,表達了深切的擔憂。宣宗一面表示自己完全信任楚王,一面大罵這位平江伯「鄙哉瑄也」,然而密奏的內容卻很快盡人皆知。楚王無奈,只能上奏「請以二衛歸朝廷」。
對付蜀王,朝廷以「蜀王府中忽舉炮銃」為契機,對王府官員以及四川都司窮追猛打,逼得蜀王將成都中、右二護衛歸朝廷,自己僅保留左護衛官軍供役。
宣宗朱瞻基劇照
在各家親藩紛紛上交護衛的大背景下,就連反應最遲鈍的肅王都坐不住了,只能乖乖上交護衛。至此,困擾朱棣祖孫三代的親王護衛難題,終于徹底解決。
結語:要知道在永樂時代,靖難名將大多依然健在,朱棣對軍隊也有著極強的掌控力。但親王們只要安分守法,朱棣也不會雞蛋里挑骨頭,強行和弟弟們為難。而朱允炆都沒能和武勛們擰成一股繩,就急不可耐地削藩,他不失敗誰失敗?
仁宗在位時間雖然短,但從他處置妹夫、外甥,逼迫弟弟的手段來看,這位皇帝也不是好打交道的主。而宣宗在軍中深耕多年,這才有底氣以武力對付二叔漢王。漢王的失敗,讓其余親王深刻地意識到,只有配合朝廷削藩才有出路。
然而無論如何,除了試圖造反的齊王、谷王和漢王,朱棣祖孫三代在削藩之余,都保證了親王們的富貴生活。一手大棒,一手胡蘿卜,親王們才會乖乖就范。像朱允炆這樣既要錢又要命,確實是江南地主文人集團的一貫作風,在明初這個詭譎的大環境下削藩失敗,自然在情理之中。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