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一個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錚錚鐵漢。他為捍衛宋朝「河山」這句話而獻出了生命。然而,就在英勇赴死之前,他卻還要以跪姿告終,難道這麼偉岸的一個人,也會在生命最后屈膝嗎?
實際上,古時候斬首時下跪,可是有充足的理由的。
1276年,蒙古軍隊攻占了宋朝的都城臨安,結束了宋朝近400年的統治,南宋滅亡。然而,仍有一些忠臣沒有放棄抵抗,相繼在各地建立政權,與元朝對抗。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在福建建立的政權的陳宜中和文天祥。
文天祥,字正甫,號筠山,生于1236年,福建惠安人士。他出生于一個書香門第,自小深受教育,有著堅定的忠君愛國思想。文天祥性格剛正不阿,為人正直耿介。
他的父親文天杰是南宋末年的進士,官至工部侍郎。
文天杰愛國熱忱,曾痛心疾首地上書指出金兵入侵的危險,因此被貶謫邊陲。文天祥從小目睹父親忠心耿耿為國卻遭誤解的經歷,這成為日后他堅持「忠義」的重要根基。文天祥少時聰慧過人,7歲能作文,10歲就在縣學讀書。他涉獵「古文詞」與「古文賦」,顯示出異常的才華。他還學習武藝,習得馬術和武藝,日后在抗元斗爭中派上大用場。
文天祥20多歲時,正值南宋朝局動蕩,蒙古大軍壓境。他看到故國危在旦夕,心中燃起了為國捍衛疆土的決心。文天祥性格堅毅果敢,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他自立誓言:「生不事惡,死不忍惡」,一心只為「河山」忠誠報國。
南宋滅亡后,他立志要光復河山,繼續抵抗元朝的統治。他要將這塊熱土從蒙古人的鐵蹄下解救出來,重現中華正統的榮光。
至元十八年(1281年),陳宜中建立了政權,文天祥被任命為御史中丞。兩年后,政權被元軍攻破。文天祥與陳宜中、陸秀夫等人率領殘部退守到張世杰治下的鯤州。
在這里,文天祥立誓說:「生無望,死有歸,河山尚在,豪氣未歇。」這句豪言壯語成為千古留名的名句,表達了文天祥要與元朝抗爭到底的堅定意志。
1283年,張世杰打開城門投降,文天祥僅帶領數十人固守城池,后被元兵生擒。此后六年間,文天祥被押至大都,受到忽必烈的軟硬兼施。忽必烈一再勸降文天祥,開出了極具誘惑力的條件,許諾封他為翰林學士,給予厚祿。
然而忠心不改的文天祥毅然拒絕,他堅持「河山」的信念,選擇了死路一條。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時,已是骨瘦如柴,身形枯槁。
但他雙目炯炯,神采奕奕,絲毫未見畏懼。面對忽必烈的勸降,文天祥態度堅決。他直視忽必烈的雙眼,宣稱自己是大宋忠臣,誓要光復故土。即使被賜死,也絕不叛變祖國。
忽必烈見文天祥態度堅決,下令將他投入大牢,時時派人前來勸說。獄卒用皮鞭抽打文天祥,他咬牙忍耐,頭破血流也不屈服。牢中陰濕潮冷,文天祥被鎖在墻上,動彈不得。蛆蟲無窮,食不甘味,晝夜不得安寧。然而文天祥閉目坐禪,時時默念「生無望,死有歸」壯起心志。
六年漫長歲月里,文天祥遭受了各種非人的折磨與摧殘。但他的意志從未動搖過,對故土的熱愛之心從未熄滅。直到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忽必烈終于對文天祥死心,將他解送至大都延平郊外處決。
刑場上,文天祥殘破的身軀被五花大綁,卻絲毫未見惶恐。
他意氣風發地環視四周,目光所及,處決場面龐大非常。數萬人聚集于此觀刑,人山人海。元兵持刀立于斬首台兩側,手持長刀,刀鋒寒光凜冽。這一切仿佛在昭示著文天祥確鑿的死亡。
文天祥心中五味雜陳,有對X的離愁,也有對元朝的憤懣。他想起曾經的誓言——生無望,死有歸;河山尚在,豪氣未歇。
他凝視著遠處熟悉的山河線條,忽然回想起少年讀書時對故國的憧憬,以及參加科舉時對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當年那些美好期許已如泡影般幻滅,現今一切只余無盡悲涼。
文天祥還記得,當年投身抗元斗爭時的熱血沸騰,仿佛要馳騁疆場來一場大決戰。但朝命夕改,轉瞬他成了囚犯,即將赴死。
文天祥輕輕嘲笑自己當年的一腔孤勇,最終竟落得如斯田地。然而更多,是對故國淪亡的無盡悵惘與痛徹心扉。
他紅著眼眶,淚水在眼眶中打轉,卻強忍著沒有流下。這一刻,文天祥忽然有了一個凄美的念頭——我來到人世,本是為報效國家;既已無法光復,那麼便讓我死,以血薦泉底吧。很快,行刑的鐘鳴聲響起,文天祥知道死神就在咫尺
他整理好衣冠,面朝南方恭恭敬敬跪下,以最虔誠的姿勢,等待斬首刀落下。這一跪,就永遠不會再起來了。
一代諫臣,一生剛正,為何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還要屈膝受刑?這似乎有違他的個性。其實,文天祥之所以會在斬首前跪下,并非軟弱,而是出于三大原因:
第一,這與當時的禮儀習俗有關。在古代,跪拜是一種正常的儀式,代表敬意,并不意味屈辱。根據《周禮》,存在「稽首」、「頓首」等九種跪拜禮節,用于不同場合。
在古代,君王被看作是天命所歸,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人民向君王叩拜是正常的尊卑禮節。而刑場上執行官作為君權的代表,行使審判權,因此受刑者也需要以叩拜表示最后的敬意。其次,文天祥作為一介書生,尊崇傳統,遵循禮儀是他的天性。即便處在生死關頭,他也會本能地沿襲禮制,采取跪姿來面對命運安排。這是他骨子里對典籍禮儀的尊重。第三,文天祥心中明白,跪拜并不代表服從或屈服。反而以最虔誠的姿態赴死,可顯示其志向堅定、骨氣未泯。他選擇跪拜,是希望以最莊嚴的儀式宣示他的忠心。
第二,文天祥身受重創,已無力站立。在獄中六年間,他遭受各種酷刑折磨,四肢幾乎殘廢。文天祥在牢中遭受了各種非人的摧殘,被反綁在冰冷的石墻上,渾身都是血淋淋的傷口,動彈不得。鞭刑抽打使他肌肉開裂,骨骼移位,站立乃至跪立也極為費力。
光是被五花大綁押上刑場,文天祥就已經痛苦不堪,渾身抽搐。他那滄桑的臉上滿是血污與裂痕,身子輕飄飄如提線木偶一般。行刑官一聲令下,他只能順從地跪下。
看似順從的跪姿,其實不過是文天祥殘破身軀的本能反應。他已無力支撐自己站立,只能就地跪倒,以此迎接死神的降臨。
第三,為方便行刑,減輕痛苦。如果他掙扎反抗,可能會加重痛苦。而跪姿能讓斷頭過程更迅速,減少痛感。文天祥并不畏懼死亡,但他也無意在行刑中受更多折磨。
對他而言,最重要的是以一個正人君子的體面姿態離世。以站姿斷頭,勢必要數刀才能了斷性命。而跪姿則將脖頸暴露出來,可以使斬刀一擊斃命。這不僅減輕痛苦,也能維持他士君子的尊嚴。
文天祥采取跪姿,既是出于對行刑者的體諒,也是對自己尊嚴的堅持。
這種姿態彰顯他臨終之際的氣度非凡。跪在古代與跪在今天,其內涵與意義已發生巨大變化。在古代,跪拜是一種莊嚴肅穆的儀式,代表對君權的順從和對禮儀的敬重。但在今天,跪已變成了一種強權對弱者的威壓和屈辱。
古人之所以在處決前跪下,是出于當時的禮制和自身處境。他們不會覺得這有損個人尊嚴。但放在今日,這種強迫他人下跪的行為則失去了儀式感,只剩屈辱。
時代不同,跪的意義千差萬別。我們不能以現代人的角度判斷古人。文天祥代表了古代士大夫堅持忠義的精神,他臨終前的跪拜展示出氣節和骨氣,值得后人敬佩。
當代社會應當弘揚他忠孝兩全的高尚情操,而非著眼于形式。我們應從他的精神上汲取養分,立足現實,為國盡忠。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