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第十五子胤禑在歷史上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提到他,如果不是名字,估計很難猜出來是康熙的皇子。他就活到39歲,雍正年間去世。膝下共有五子,其中三子早年夭折,僅有第三子弘慶和第四子弘富長大成人。
今天,談一談與道光帝同齡同壽的綿岫,他是弘慶的嫡長孫,與道光帝同一年出生,而且巧合的是道光帝同一年去世。因此,綿岫在道光朝受到重用,膝下共有九子,正好道光帝膝下也有九子。那麼,道光帝對他的這九個兒子怎麼樣呢?
曾祖父:愛新覺羅胤禑(1693-1731年)康熙第十五子,晉封多羅郡王爵位。
祖父:愛新覺羅弘慶(1724-1770年)胤禑第三子,承襲多羅郡王爵位,乾隆朝曾任宗室大臣。
父親:愛新覺羅永臶(1766-1820年)弘慶長子,襲爵多羅貝勒,乾隆朝曾擔任統領、副都統職務。
綿岫出生于1782年,這一年道光帝也出生。直到嘉慶七年,綿岫才被封為鎮國將軍,并且還授予了頭等侍衛。
道光朝,承襲固山貝子爵位,并授予散秩大臣,加恩賜予內大臣職銜。
自從道光十三年開始,綿岫就開始擔任八旗駐扎地方軍政長官,期間還擔任了宗室職務。
那麼,八旗職務中,綿岫曾擔任鑲白旗漢軍副都統、圓明園八旗班、正藍旗漢軍副都統,并且負責管理火器營事務。後來升任鑲藍旗護軍統領,還官至鑲紅旗總族長職務。
宗室職務中,綿岫擔任過宗人府右宗人、善射大臣、宗人府左宗人等。
因此,17年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在八旗軍務和宗室大臣范圍內任職,得到了道光帝的肯定。
1850年,70歲的綿岫去世。這一年,與他同齡的道光帝也駕崩。
1.長子愛新覺羅奕橚(1808-1866年)
1808年,綿岫生育長子,恰好同齡的道光帝也生育了長子,確實是比較巧合。
長子在道光朝被賞賜了三品頂戴;道光九年先封為二等輔國將軍。當綿岫去世后,作為長子,承襲了他的爵位,遞減后承襲了奉恩鎮國公。
生前,在朝廷并沒有擔任職務,去世的時候59歲。
2.次子愛新覺羅奕椿(1824-1829年)
綿岫的長子與次子相差16年,按理來說差距應該是比較大的。道光帝生完長子后,也過了18年才生育了第二子。
奕椿活到了6歲就夭折了,并未封爵。
3.三子愛新覺羅奕棖(1829-1887年)
第三子奕棖與道光帝的第三子是同一年出生的,又是比較巧合的地方。
奕棖僅僅在咸豐朝被封為了二等輔國將軍,但是卻沒有授予實職,連宗室職務和八旗軍務都沒有分管過。可見,綿岫已經在這個時候屬于皇族的遠支宗室了。
4.四子愛新覺羅奕楸(1836-1864年)
咸豐朝,奕楸通過考試通過后,被封為二等輔國將軍,卻在同治朝去世,享年才29歲。
5.五子愛新覺羅奕椹(1836-1842年)
年僅7歲就夭折了,無嗣。
6.六子愛新覺羅奕根(1838-1861年)
奕根通過考試在咸豐七年,被封為奉恩將軍。但是僅僅活到了24歲就英年早逝。不知道什麼原因,到了24歲都沒有成婚,也沒有嫡福晉,這與宗室成婚的制度有些不符。
7.七子愛新覺羅奕樾(1843-1867年)
奕樾作為第七子,在同治朝才長大成人,并沒有參加考試封爵,而是被封為了三品頂戴,享受三品的待遇。
8.八子愛新覺羅奕楠(1848-1890年)
出生于道光晚期,直到同治朝才參與考試,被封為奉恩將軍,這已經是最低的爵位了,可見他在考封過程中表現并不是很出色。
9.九子愛新覺羅奕櫑(1849-1872年)
同治七年,奕櫑也參與朝廷的宗室考試,得到了奉恩將軍,但是24歲就英年早逝了,并沒有在朝廷擔任職務。
結語:綿岫作為道光朝的遠支宗室,雖然自己在朝廷擔任了八旗軍務和宗室大臣,但是并不是朝廷實職,因此很難惠及到自己的兒子。通過了解了九個兒子,都是很平庸的度過了一生,大部分成活的兒子都參與了朝廷的考試封爵,而且都得到了不同的爵位,應該說也是比較不錯的結果。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