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天文研究團隊在《自然》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表示:在離我們大約100光年的范圍裡,有29顆符合條件的宜居行星存在,而這些宜居行星可能存在能夠監聽人類無線電信號的外星文明。
首先得說明一點,我們人類目前還沒有在宇宙中找到任何一個外星文明,因此這裡的29個外星文明純粹是從宜居帶的概念以及天文觀測方法—「淩日法」出發,所找的的29個理論上適宜生命存在的行星。問題來了,什麼是宜居帶?淩日法又是什麼呢?
宜居帶首先所謂「宜居」,就是適宜生命存在,而「帶」指的就是一個空間范圍。由於從人類的角度尋找外星人,只能以地球生命作為標準,也就是你找的地方,必須適合地球生命存在。
可能有朋友覺著這樣不合理,因為你不能證明宇宙中的生命存在形式都同地球生命一致。沒錯,但尋找外星人,我們仍然只能用地球生命去衡量,因為這是我們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的生命形式,只用這樣才能夠保證宜居帶定義的準確性,換句話說,也就是寧可少一點,也不能錯一點。
那麼這裡的宜居帶實際上可以分為兩個,一個銀河系宜居帶,一個是太陽系宜居帶。
我們先來看銀河系宜居帶簡單來講,就是看看銀河系哪些地方能夠誕生類似地球這樣的行星。
我們有三個判斷標準,分別為:高能輻射不能強,恒星數量不能太多,重元素豐度要足夠。
如何理解呢?首先輻射不能強,指的就是不能在銀河系核心附近,因為那裡擁有大量黑洞以及高密度恒星,如果時不時來幾波伽馬射線掃過去,沒有什麼生命能夠扛得住。
其次恒星數量不能多,這個簡單,因為數量一多,引力環境就比較複雜,而生命的誕生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就好似太陽系,誕生的這50億年來,並沒有其它什麼恒星對其產生過巨大「衝擊」。
最後這個重元素豐度是什麼意思呢?也很簡單,因為宇宙中最多的兩個元素是氫和氦,然而這兩個元素卻不足以直接構成生命體,甚至連岩石行星都沒法構成,因此銀河系宜居帶必須要在重元素豐度達標的位置。所以綜合上面三個條件,銀河系宜居帶的位置,應當在銀盤,也就是太陽系這個半徑左右的范圍。
那麼太陽系宜居帶又是什麼呢?
這個最簡單了,就一句話,能夠讓液態水存在的范圍就是太陽系宜居帶。因為生命存在的必備條件就是水,而想要讓液態水存在,那麼就要滿足:太陽與行星的距離合適,不能太熱也不能太冷;其次行星本身也要有保溫能力,液態水要能在其表面存在下圖為太陽系宜居帶范圍,可見我們的地球正好在其內
說完宜居帶,我們再來看淩日法。簡單來說,就是利用望遠鏡對準一個恒星進行觀測,如果這顆恒星擁有行星環繞,那麼就可以通過望遠鏡發現恒星的亮度產生變化,之後根據週期以及其它一些條件,還能判斷行星是否處於該恒星的宜居帶。
就是憑藉淩日法,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天文團隊,在銀河系特定范圍內找到了2034個適宜的恒星系統,之後更是考慮到了人類發明無線電波通訊的時間是1895年,也就是一百多年前。因此外星文明想要利用監聽電波的方式來尋找智慧生命,那麼我們就應該把范圍定在半徑100光年之內即可(因為電磁波的速度是光速,人類最早的信號目前也只不過在宇宙中飛行了一百來年罷了)。
而在這個范圍內,一共有29顆宜居行星符合條件,因而在理論上,如果都存在生命的話,那麼也就是有29個外星文明可能已經注意到地球生命的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