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觀看清宮古裝劇時,就發現男人都是留辮子,而且將前面的頭髮剃光。我們就納悶了,留辮子就留辮子吧,為什麼剃光前面的頭髮,光光的頭頂,難看死了。難道是古人的審美觀和我們不一樣?
可能問題完全不是我們想的,就這個問題,下面我們就來聊聊,清朝男人為什麼留辮子?又為何把前面的頭髮剃光光?
一、中國人對頭髮的認識和重視
漢民族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頭髮,《孝經》中寫道:「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就是說身上的一切都來自于父母,不能有任何損傷。這里講得發膚,就包括頭髮,愛護頭髮就等于是孝順父母。
漢族孩子成年后就不能剃發了,不管男女都把頭髮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不像滿族男子把前顱頭髮剃光,后腦編成一條長辮。
我們還能從古代男女結婚中,就有對頭髮的許多講究,如「束發托身」,「投絲慰情」,「結發夫妻」。
「束發托身」指夫妻擇日完婚時,男方要送庚帖,女方要回庚帖。庚帖上寫明姓名、出生日子時辰和完婚時間。女方回庚帖時,還要附上一束自己的頭髮并用紅頭繩扎好,作為以身相許之物。
「投絲慰情」是指結發夫妻,如男人溺水死亡,尸體找不到時,妻子就剪下一束頭髮,綁在石頭上,投入出事的地方,來慰藉結發之情。
「結發夫妻」,則是新郎新娘舉行結婚儀式時,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最后夫妻對拜,飲交杯酒。後來變成合鬢的儀式,即夫妻并坐,把兩人一縷頭髮系在一起,稱為「結發夫妻」 。
這就是說,在滿人之前,漢人對剃發是忌諱的,只有犯人和出家人才剃發。古代有一種「髡刑」,就是用剃發作為懲罰人的手段。著名的例子是曹操出兵南陽時,因馬驚奔,踐踏了田里禾苗,觸犯了「踐苗者斬」之禁令,于是他就「割發權代首」,就是削一束頭髮來懲罰自己。所以,「髡刑」在當時是一種嚴重的刑罰。
二、清軍入關,削發留辮
但滿人入關,這是為了征服漢人,讓漢人服從清政府的統治,清政府就頒發剃發令,在全國范圍內強行實施「剃發易服」措施,作為臣服的標志。
但由于漢人強烈反抗,剃發令收回。
1645年清兵進軍江南后,漢臣孫之獬由于私怨,就向攝政王多爾袞提出重新頒發「剃發令」。于是,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發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發。」要求:「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同時,還頒布了「易服令」, 規定「官民既已剃發,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為此,漢族人民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抗爭。
清政府進行了殘酷的鎮壓,最終讓漢人把頭髮剃了,和滿族人一樣,將頭頂四周的頭髮都剃光,只留頂心頭髮,編成發辮垂背后。
但還是有一些漢人接受不了。他們要麼被殺,要麼就逃亡海外,要麼遁入空門,帶發修行。剃發這條規定,一直延續到清王朝滅亡。
三、留長辮子的煩惱
表面上看,剃發留辮子,雖難看,但人顯得精神,整潔。但後來是既難看,也不衛生。
要知道,秦漢時期,漢族人都比較愛干凈,三天左右就要洗干凈頭髮。到了漢朝時,也基本都是五天洗一次,官員為此要休息一天進行沐浴。
但到了清朝的時候,人們洗頭的周期更長了,就連皇室和王公貴族一個月洗一次頭都是好的了。普通老百姓更不用說,幾個月不洗頭都是常事。
要知道,洗頭,編辮子是很費時間的,平時男人們要工作,養家糊口,哪里有時間來照顧頭髮。因為洗頭要馬上編辮子,不能散著頭髮,如果披頭散發被人看見,就會被官府抓去治罪。
就這樣,長時間不洗頭,辮子里就會發出難聞的氣味。特別是很多人在秋天和冬天基本不洗,有時幾乎半年才會洗一次頭。據說有一名英國女記者就報道過清朝人的長辮子,她說你在10米外就聞到頭髮發出的臭氣熏天,味道令人作嘔。
四、為什麼要剃光前額?
有人十分不解,清朝人將前額剃光,看起來光光的,好看嗎?他們為什麼要把前面剃光,后面留辮子呢?
這個問題很簡單,滿人是馬背上的民族,不從事農耕,入關前,他們主要是打獵、游牧為生。經常騎馬,所以,額前不留發是為避免騎馬奔跑時,頭髮就容易遮住前方的視線,而后面留一條辮子,在野外露宿時,就可以用來當作枕頭用,一舉兩得。同時把前面的頭髮剃光,使頭髮在風吹日曬中不容易散開,還能保持頭髮的整潔。
圖片來自網絡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