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北故宮博物館中,珍藏著一副有名的「怪畫」,名叫《蜂虎圖》。
長久以來,有無數畫家想要把這幅畫研究明白,卻都只能連連搖頭,表示看不懂。這是怎麼回事呢?
為何說《蜂虎圖》怪呢?
一來,作者竟將老虎畫成了「病貓」。
《蜂虎圖》中的老虎骨瘦如柴、神情萎靡,身體彎曲佝僂著,蜷縮在一起,低著頭,眼皮微抬,透著驚恐和痛苦;嘴角向下耷拉著,寫滿了委屈。怎麼看都像是一只病貓。
二來,名字起得怪。
一般跟虎有關系的詞語,都自帶威懾力。
比如:虎虎生風、猛虎下山,龍騰虎躍等等。但是這幅畫的名字,卻叫《蜂虎圖》。
不僅把小小的「蜂」跟「老虎」放在一起,而且還放在了老虎的前面,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
從這幅畫的作者身上,我們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蜂虎圖》的作者名叫華喦,是清代著名的文人和畫家,也是「揚州八怪」之一。
華喦在工筆畫、蟲草畫、禽鳥畫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尤其擅長畫花鳥,堪稱一絕。
按說,如此優秀的畫家,怎麼會畫一只跟事實嚴重不相符的老虎呢?
其實,這幅畫的背后,是有玄機的。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下,不難發現,老虎的眼神中寫滿了恐懼,而且眼睛是往斜上方看的,這是為何?
原來,這幅畫因為年代久遠,再加上后來經過戰亂,表面已經損毀嚴重了。后來,在修復的過程中,也曾經有人發現,在老虎的身后有一些小黑點。不過,人們一直以為,那些黑點是霉斑。
再后來,經過專家的鑒定和修復,才知道那些黑點不是霉斑。把小黑點放大十倍以后,可以看見,這個黑點居然是一只馬蜂。
馬蜂顫動著翅膀,像是要隨時飛向老虎一樣。想必,這只老虎招惹了馬蜂。
雖然是百獸之王,一旦落入了馬蜂的地盤,面對小小的馬蜂也無可奈何,只能露出恐懼的表情,倉皇而逃。
有學者推測,這幅畫,可能創作于華喦的晚年。
那個時候的華喦吃盡了顛沛流離的苦,空有一身才華,卻沒有施展的空間,而且處處被人欺負,被人算計。
這幅畫中的老虎,正是華喦給自己的「自畫像」。
《蜂虎圖》在外人看來,是一副怪畫。但是對華喦來說,卻是一生的縮影。
畫畫于他來說,不只是一種謀生的手段,更是一種信仰和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