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0年,陳友諒弒君奪位,殺了皇帝徐壽輝,自立為帝。他沒想到的是,此舉卻為他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國不可一日無君,臣等懇請陛下即刻繼位,主持大局。」
看到自己的這幫「同僚」突然要擁立自己當皇帝,徐壽輝嚇了一跳。
他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就是一個賣布的小商販,要見識沒見識,要勇武也不夠勇武。他唯一的優點,大概只有為人仗義、心懷仁愛了。因為這點,他的人緣特別好,但是僅憑這點,他還不足以坐上皇位。
其實他不知道的是,他真要是本領過人,這皇帝的位置反倒輪不到他來坐了。
這支義軍是彭瑩玉一手創建的,人稱「彭祖家」,又因為其中人人頭裹紅巾,被稱作紅巾軍。
不難看出,這支義軍真正主事之人是彭瑩玉。但是彭瑩玉因為一些原因,自己不方便稱帝,因此他需要一個「代理皇帝」。而徐壽輝,人高馬大,加上仗義仁愛,是這「代理皇帝」的最佳人選。
雖然徐壽輝一再推脫,但是眾人盛情難卻,他最終答應了此事。
既然稱帝了,那麼總要定個國號吧?他們這群人都沒什麼文化,一商量,要不就叫「天完」吧?
當然,也有人覺得這名字不吉利,「天完」,豈不是說哪天就玩完了?
此時就有人解釋道:「你看,這‘天完’其實就是在‘大元’上面加幾筆,這樣在國號上面就能力壓元朝。咱們的目的就是打敗元朝,讓百姓安居樂業。這個國號再合適不過。」
于是,國號就這樣定下來了。此時徐壽輝還不知道,這個國號已經暗示了他的結局。
徐壽輝此人情商很高,雖然做了皇帝,但是他和那群兄弟相處一切如故。而且他很有自知之明,并不過多插手朝中大事。絕大部分事情都交由彭瑩玉等人決斷,如果他們的意見相沖突,才會交由皇帝徐壽輝決斷,到底采納誰的意見。
徐壽輝這個皇帝,很好地維持了紅巾軍內部的平衡,有利于紅巾軍的穩定、團結。
同時,他廣施仁義,百姓都很愛戴他。雖然他不怎麼管事情,但是他的存在,卻是「天完」國欣欣向榮的根本所在。隨著「天完」國勢力不斷壯大,先后發生了兩件影響深遠的事情。
一件是「天完」國的核心人物彭瑩玉戰死,另一件則是丞相倪文俊企圖弒君奪位。
前面說了,彭瑩玉才是「天完」國真正的掌舵人,徐壽輝只是「代理皇帝」。但是當彭瑩玉一死,徐壽輝這個「代理皇帝」立刻轉正,成了真正的皇帝。
此時的「天完」國真正做到上下齊心,實力不減反增。
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倪文俊坐到了丞相的位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成為了「天完」國的實權人物。
而且沒了彭瑩玉的壓制,倪文俊的野心逐漸暴露出來。
他根本看不起徐壽輝,倪文俊覺得自己才能出眾,豈能屈居人下。彭瑩玉在的時候也就算了,人家資歷老,功勞大,實力也強勁。但是徐壽輝有啥本事、功績?只是運氣好罷了。于是倪文俊漸漸有了不臣之心。
當然,對于這一切,我們的老好人徐壽輝是不知道的。他依然對所有人都以誠相待,他相信真心換真心,他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他好。
就在徐壽輝與倪文俊稱兄道弟的時候,倪文俊卻在暗地里謀劃弒君奪位。幸好徐壽輝平時廣施恩德,人緣極佳。倪文俊有個手下不愿看到好人蒙難、惡人橫行,于是偷偷溜了出去。他來到徐壽輝的住處,將倪文俊的計劃和盤托出。
徐壽輝大驚,立刻調集兵馬,打算拿下倪文俊。
這邊倪文俊也立刻得到了消息,他急忙帶著一批心腹手下逃出城去。
天大地大,倪文俊又能去哪里呢?「天完」國他是待不下去了,投降元朝,他又對元朝不信任。至于朱元璋等義軍,他根本看不上。思來想去,倪文俊最終決定前往黃州。
之所以選擇這個地方,是因為此地守將陳友諒乃是他的老部下。倪文俊對他有提攜之恩,加上陳友諒手握重兵,二人合力之下,還有翻身的機會。
陳友諒接到倪文俊的消息后,立刻大開城門,迎接倪文俊等人。倪文俊那叫一個感動呀,不斷稱贊陳友諒的忠義。
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剛進入黃州城,四周突然冒出無數伏兵。「忠義」的陳友諒望著驚恐的倪文俊說道:「丞相大人,今日借你項上人頭一用,他日我必會替你殺了徐壽輝的。」
言罷,手起刀落。
幾日后,徐壽輝便收到了陳友諒的「禮物」。徐壽輝對左右盛贊陳友諒:「你們都說陳友諒是倪文俊的舊部,一定會和陳友諒一同起兵反叛。
結果呢,陳友諒和倪文俊根本不是一條心,陳友諒是大忠臣呀。」為了表彰陳友諒的忠心,讓他給其他人做表率,徐壽輝冊封陳友諒為丞相。沒錯,就是此前倪文俊的位置。
徐壽輝沒少對人夸獎陳友諒,稱贊他「忠義無雙」。
徐壽輝這人太善良了,他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人心險惡。
掄起關系,徐壽輝與陳友諒的關系能有倪文俊親近?倪文俊對陳友諒有提攜之恩,陳友諒都能手起刀落將其斬殺,一點都不帶猶豫的。這樣的人,冷酷無情,根本就不值得信任。
徐壽輝對陳友諒全完完全全的信任,而陳友諒從頭到尾只是在利用徐壽輝罷了。
當上丞相的陳友諒,一方面迅速在朝堂上擴充自己的勢力,另一方面則想方法排除異己。
他想做的,無非是倪文俊當初想做之事。不過他吸取了倪文俊的教訓,想要行弒君奪位之事,就必須先剪除徐壽輝的羽翼。
朝中那群武將,大多和徐壽輝情同手足,是真正的忠心不二。陳友諒雖然是丞相,地位比他們高一些,但是論起手下的兵力,并不占優勢。有這些武將在,陳友諒根本無法實現自己的野心。
都說最了解你的人,是你的對手。最了解陳友諒想法的,自然是他的宿敵朱元璋了。
朱元璋早已看出陳友諒的野心,他打算幫陳友諒一把,借此來削弱「天完」國的實力。
當時,陳友諒最忌憚的便是趙普勝了。趙普勝無論是資歷、威望,還是實力都不是陳友諒可以比擬的。更重要的是,他對徐壽輝忠心耿耿,只要有他在,徐壽輝的皇位就穩如泰山。
接下來朱元璋的表演堪稱教科書式的存在。
他先是給趙普勝的首席謀士寫了一封信,然后送信人假裝送錯,把信送到趙普勝手里。那謀士知道后,知道「天完」國這邊待不下去了,只得投奔朱元璋。
朱元璋好酒好肉地招待他,還給了一大筆金銀,然后朱元璋交給他一個任務:去陳友諒那里,就說趙普勝已經背叛,暗中歸附了朱元璋。
謀士照辦了,陳友諒得知此事,雖然也覺得事情蹊蹺,但是那又如何呢?他要的只是一個名正言順除掉趙普勝的借口罷了。
趙普勝的死,讓徐壽輝大驚失色。他感嘆道:「看來兄弟都靠不住了,還是陳友諒忠心。」
于是,徐壽輝進一步重用陳友諒。陳友諒一邊擴充實力,一邊趁機在朝中安插親信。那些和徐壽輝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都受到排擠。這些人擔心步了趙普勝的后塵,紛紛投奔朱元璋去了。
一時間朱元璋實力大增。至此,徐壽輝這個皇帝已經基本被陳友諒架空了。之所以說是基本,主要是底層士兵和百姓還是向著徐壽輝的,而且她手中也有一支軍隊。
因此,陳友諒雖然已經尾大不掉,依然選擇繼續蟄伏,他是在等待機會,一個徹底將徐壽輝拿捏住的機會。
公元1359年12月,徐壽輝打算遷都,大隊人馬途經陳友諒駐扎的江州城。結果迎接徐壽輝的是陳友諒的伏兵,徐壽輝身邊的護衛全滅,徐壽輝落入陳友諒手中。
此后,陳友諒挾天子以令諸侯,徹底掌握了「天完」國的大權。徐壽輝這才明白,自己被陳友諒給騙了,可惜為時已晚。
公元1360年,陳友諒覺得自己地位穩固,徐壽輝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
于是他邁出了最后一步——弒君奪位。他一反常態地邀請徐壽輝去五通廟祈福,徐壽輝大喜,以為陳友諒放下了對自己的戒心。他已經開始幻想如何逃離陳友諒的掌握,然后如何征召大軍討伐陳友諒。殊不知,他已經沒有機會了。
當他來到五通廟,發現里面除了陳友諒,就是一群兇神惡煞的士兵。察覺到氣氛不對的徐壽輝剛想退出房門,卻發現已經沒有退路了。
他只得硬著頭皮走上前去,徐壽輝近乎討好地說道:「我們打下大片江山,這都是愛卿的功勞。朕已經想好了,朕的才能和功績都遠不如愛卿,我打算將皇位禪讓給愛卿,愛卿可千萬不要推辭。」
陳友諒聞言,大笑不止。他說道:「不必了,這皇位,我自會取之。」
徐壽輝聞言,臉色大變,他急忙跪倒下去,抱著陳友諒的褲腿說道:「愛卿,你就放過我吧,朕只想活命,朕什麼都不要了,朕不想死呀。
」陳友諒也不和他廢話,直接下令道:「來人,送陛下上路。」
他身邊立刻走出兩個壯漢,將徐壽輝拖了出去。不一會,徐壽輝的哭喊聲就停止了。陳友諒直接在這五通廟登基稱帝。
陳友諒不明白,決定戰場勝負的關鍵,往往不是陰謀詭計,而是人心。拻雖然沒啥本事,但是對人善良、實在,百姓和將領都擁護他,只有他在,「天完」國才能上下齊心,戰斗力大增。
而徐壽輝死后,人心散了。沒人愿意為了陳友諒這個弒君奪位的「小人」拼命,戰斗力大不如前。這也最終導致了陳友諒的敗亡。
徐壽輝的死,是朱元璋的幸事,是陳友諒的不幸。如果他能活下去,也許就沒有大明了。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